首页 副刊

【成燕旅游专栏】印度瓦拉纳西,此生望见彼岸!

作者:成燕

作者见证了恒河日出

从最后一个老虎国家公园出发,坐车八个多小时,乌漆麻黑的深夜里到达了印度最著名的朝圣地一瓦拉纳西。

印度人说,人一辈子一定要来一次瓦拉纳西。

印度教最古老的圣城

旅行社的老板,印度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沙拉德当时极力推荐,他言之谆谆,去瓦拉纳西吧,去看一眼我们印度的母亲河一恒河!

昨晚是深夜里到达,街道上除了一些还在做夜生意的小商小贩,我们没瞧见啥。

早饭过后当地导游领着我们来到瓦拉纳西老城,也就是沿恒河岸边的街区闲逛。

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集市,开水般沸腾着。

街道两旁无边无际的铺子开门了,卖水果的、烙饼的、鞋匠、铜匠、钟表匠、理发匠、占卜匠……,各行各业、其乐融融。

因为古老,所以街道狭窄,宛如密密匝匝的管网。当然,还有印度的一大特色,街上的动物总是不按常理的游荡在老城的街巷之中,圣牛门站或躺在大街中央,傲慢威严,帝王般的斜目四顾,狗四脚摊开,在街头呼噜大睡。

时不时我们则要紧急避让这些体型壮大的圣牛,还要小心门栏边蜷缩的猫咪,各种飞鸟、狗狗,甚至猴子。

恒河的古老、神秘、浓浓的宗教气氛、绚烂的人文色彩以及鲜活的世俗情怀,都让我们为这座恒河岸边的圣地惊叹。

在长得数不清多少个世纪的时光里,恒河边的这座城就进入了一种自我的永恒。无论世界如何天翻地覆,瓦拉纳西都不为所动,以自己的方式无休止地轮回。

我在几家衣服店里流连忘返,对其中的一件色彩鲜艳,领口、胸前和袖口绣有美丽的花纹,再镶嵌上亮片,又经过改良的印度沙丽动了心。

见我已经在试穿,女儿在一旁赶紧打岔:老妈,看看欣赏下就行,你哪有什么场合穿呀。

我准备摸钱包的手一下缩了回来。也是哦,且不说没有啥场合穿着合适,更何况这把年纪的身材再怎么叠造型,也穿不出印度女郎前凸后翘的靓丽好身材。

我正自嘲地尴笑着,一眼瞄到没做成生意的店主沮丧失望的眼神,赶紧又摸出钱包在他店里买下十多条的印度丝绸围巾。

恒河夜祭

今天观景的主要内容是恒河夜祭。

印度教徒都来到了恒河边

恒河岸边有很多个祭祀台,导游不到5点就把我们带到了最大的一个主祭台。

来自全印度及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们都已经聚满了主祭台。

旅行社安排得很周到,安排我们坐在贵宾席。所谓贵宾待遇,不过是离祭祀台近些,加了把塑料椅子,不用盘腿坐地上,边上还有保安巡逻着。我们和成千上万的人们一起等待着圣河边古老祭祀仪式的开始。

仪式开始前,人们高举双手向恒河母神及湿婆致敬。

恒河祭典,距离今日至少千年以上,每日进行,风雨无阻,是人类非常古老且持续的祭典,也是瓦拉纳西成为印度教圣城的原因之一。

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人生的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其中有3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

夜幕开始降临时,帅气的祭司们出现在祭台上,他们身着华丽神服,身材高大挺拔,眉宇中英气逼人。据说祭司的位置,只属于婆罗门的高贵种姓,这是印度种姓制度遗留了千多年的独特传统。

祭司们身着华丽神服,身材高大挺拔,眉宇中英气逼人

祭祀的歌声在恒河岸边响起,在印度传统音乐和铜鼓声的伴奏下,祭司们开始了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的恒河祭祀,用圣火、法螺和鲜花表达对恒河的崇敬。

千千万万的圣徒开始了大合唱。歌乐声中,祭坛上烟雾四起,高贵的祭司们肃穆地站立在祭台上,举起据说是几千年前留下来的火种点燃的宝塔法灯开始一整套完整的仪式,撒花、点火、焚香、燃着圣火的烛塔、冒着烟雾的铜壶,还有拂尘、摇铃等等,祭司们先后拿着各种法器,随着古老的音乐声,分别在四个方向进行仪式,这时候的祭坛上空全都是吟诵声,将现场所有的人萦绕其中。

千千万万的圣徒开始了大合唱

我发现坐在贵宾席周围的人进进出出很忙碌,导游介绍说他们被祭司挑中了去点油灯、撒玫瑰花瓣、拉铜铃。

坐在我旁边的这一家人是最后被选中的。这些被挑中的人都会受到祭司的赐福。当然啰,导游接着说道,每人必须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

我和女儿傻眼,贵宾席整个区域没被挑选上的,就剩下我俩加导游三人。

突然间,祭司们开始急促地摇晃着手中的铜铃,铜铃和锣声此时达到高潮,烘托出庄严的氛围。虔诚祈祷的人们仿佛都从夜祭中看到了灵光,那一刻,神明宛如在上空注视着一切,不管你是否信奉印度教,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宗教信仰带给人们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神圣与信仰之感遍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祭司们用圣火、法螺和鲜花表达对恒河的崇敬

这是一场印度教徒献给圣河母亲的最高敬畏,鼓乐声中,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祭司们庄重的吟唱,让恒河更添神秘气氛,我们置身其中,时光犹如回到了数千年前,有一种时空交错与历史相会之感。

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的恒河祭祀

瓦拉纳西、一世轮回

半夜里被哭声惊醒,我起身掀开窗帘的一角往下看,河岸边聚集着一群人,哭泣声来自那儿。

旅行社很用心,给我们安排的旅馆紧邻恒河边上,导游介绍说此旅馆是受保护的历史文物,20世纪时由尼泊尔的皇族建立,当时是为老皇亲国戚们安排后事而建,皇家的人最后的归宿也是恒河。

面对死亡,印度教无论是穷人、富人,还是贵族和皇室,转世轮回时一律平等,最后的归宿,通通是恒河。

哭泣声继续,如歌如泣,哀怨凄切,宛如咒语。我睡眠全无,干脆起来上网做功课,补上瓦拉纳西这一课。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藏族人割肉喂鹰,让逝者的灵魂飞向天空;汉族人入土为安,让逝者的灵魂保佑亲朋,蒙古人落地为坟,用逝者的血肉回馈草原;而印度人,烈火焚身烧去皮囊,让灵魂自由飞翔。

瓦拉纳西有一个地方昼夜不停地冒着浓烟,那就是恒河畔的火葬场,印度教称之为“通往来世的门户”。

瓦拉纳西,作为印度教的千年圣城,火葬的历史也有千年了。能够在恒河岸边,被烈火化为灰烬,骨灰撒入神圣的恒河,是每一个印度教徒的至高荣耀和最后的心愿。而对于我们游客,它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此,恒河火葬场不仅吸引着当地人,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据统计,瓦拉纳西每年接待约150万游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专程前来目睹火葬场的神秘与庄严。

一夜无眠,我干脆早起,与导游约好了去观看印度教的千年火葬文化。

小巷里走出来的这群人吓我一跳,一群男人用竹制担架高举头顶来运送尸体。逝者从头到脚被包裹两层,内层用白布包裹,外层是印度人喜爱的橙、红、黄颜色,上面撒满了鲜花和彩色粉末。家人们高举着“至亲挚爱的皮囊“走完世界上最后的旅程,直至不远处的火葬场。

此时的火葬场,家属在悲痛,烧尸人员在忙碌,四处闲逛的神牛在吃着从逝者身上摘下的花朵。

此时的火葬场,家属在悲痛,烧尸人员在忙碌

导游介绍,逝者火葬的时候会保留包裹的白布一起烧,燃烧过程要3小时左右,男性的胸腔,女性的胯部会比较难烧,时间会多一点,最后烧成一小块,被投入印度的圣河--恒河里,完成一个印度教徒最后、也是最荣耀的心愿。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整个焚烧过程是帮助逝者脱去旧皮囊,让他的灵魂摆脱羁绊,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家属是不能哭的,否则将影响逝者灵魂的转世。

因此在白天,只能看到眼中含泪的家属,而夜晚,在烧尸庙附近,悲泣之声会隐隐传来,教义又岂能挡住亲人的情感!难怪昨夜哭声不绝呢。

眼前的这支送葬队伍抵达火葬场后,马上拆去担架,剥去逝者外面一层包裹,只留里面素白的包裹,放入恒河中浸泡,以示逝者这一生的罪恶随流而去。

此时的火葬场,家属在悲痛,烧尸人员在忙碌

我问导游,为什么此时不见女眷,只有家属中的男性在围绕逝者做一些祈祷仪式。

导游解释,印度教中,逝者的亲属通常只有男性能参加葬礼,而女性则不应出现在火葬途中。因为女性的心灵太过脆弱,她们的泪水将影响逝者灵魂的转世。

导游说原来要先把尸体在恒河中先浸泡1-2天,有时候水流较大,将尸体冲跑了,这也是恒河浮尸满河的原因之一。还有很多信徒出不起柴火钱,就自己跳进恒河,将自己了断在圣河中,以期待灵魂能够升上天堂,走向下一个美好的轮回。现在仪式简化,只要浸泡1个小时即可。

接下来又把逝者放到刚搭起的木头堆上,然后再压上一层重木,浇完酥油,洒好檀香木屑与香料,亲属绕火葬堆三圈做最后诀别。然后有长子或最亲近的男性家属取这里神坛的千年火种点火焚烧。大约几小时后,消退火势消退,取一桶桓河水将其浇灭,余烬被推入桓河。

火葬的场所分了好几层,最低等的人在最下面,靠近河边,往上有三层,高一点地位比较高。还有一个区域是专门火葬没有家人的流浪者。

导游随后指着烧尸场后面的一座建筑告诉我,这座建筑中有几百位奄奄一息的人与他们的家人住在那里,他们来自世界各地,都静静的等待着死亡降临,然后到另一个世界与神灵相聚。

坐在台阶上等待的就是从小巷里高举尸体的那几人,征得同意,我拍下了他们的照片。他们需要等待几个小时,直到他们亲手把正在燃烧的母亲的骨灰撒入恒河。

围绕着烧尸庙,印度各个阶层都在这个圈子里形成了产业,背尸的、搬木柴的、祈祷祭祀的、加热翻面的、扬灰的、甚至后面出租房屋的,贩卖鲜花的。

印度的火葬文化源远流长,它源于印度教中肉体与灵魂的分离,印度教认为灵魂永远不灭,可以转世轮回,而肉体只是这一世暂时存放灵魂的载体。

印度教中这种超脱生与死,超脱肉体甚至用苦修以追求精神升华的态度让我不禁感慨信仰的伟大

朝圣鹿野苑

这一路,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教氛围。

斯里兰卡,我们在佛牙寺拜谒了佛祖的一颗佛牙;半夜里攀爬5千多个台阶上亚当峰朝圣了佛祖的一个脚印。

来到瓦拉纳西,又只能不去鹿野苑,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第一次向弟子们传授佛法的地方呢!

鹿野苑位于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原始佛教的最初僧团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徒步西行200多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

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至此,这是佛、法、僧三宝初次齐聚的第一次说法,也是佛教寺庙的最初雏形,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

我问导游,既然这儿是佛教圣地,那为何起名鹿野苑,与纯真可爱的小鹿们又有啥关系呢?

导游解释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喜欢猎鹿,于是鹿王令众鹿抽签,每天都要有一头鹿把自己献出去给国王射杀,以此保护其他的鹿群。这样,国王每天射到一头鹿,便心满意足地回宫。

有一天,他正想弯弓搭箭时,忽然看到那姗姗来迟的公鹿气度高华,两眼含泪,非同一般。国王很惊讶,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头鹿仔细打量。而那头鹿在这时忽然口吐人言,原来,他是鹿王,因为今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国王射杀,而那头母鹿怀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尸两命,让鹿群的数量加倍递减,但是重新抽签对其他的鹿又不公平,于是就决定由自己来代替那头母鹿献给国王。

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从此下令这一带永不许猎鹿,这儿便成了鹿的天堂。据说在佛教典故中,这个鹿王就是佛祖前世,他为了保护鹿群,将自己献给了国王。

导游用带有浓重印度口音的英语所讲述的佛学历史我大多数没听明白,但这个故事不仅让我听得万分感动,也听懂了鹿野苑这个名字的由来。

佛教在鹿野苑沉寂了很多个世纪,大部分古迹后來被损毁,现今只剩下一片废墟。

导游结束讲解后,让我们在鹿野苑自由行走。

我们在印度政府后来挖掘出来的佛塔、佛寺和佛廊等多处遗址中穿梭。仰望塔壁,那些斑驳的花纹,一笔笔,刻划出佛家禅宗几千年来不尽的禅意,在苍黄的暮色中,古老的遗址犹显沧桑悲凉。

四周的人群多了起来,大多数是涉千山过万水,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徒。

佛教徒们盘腿席地而坐,虔诚的聆听着一位大师的佛学

其中的一组人特别引人瞩目,佛教徒们盘腿席地而坐,虔诚的聆听着一位大师的佛学,那情景,仿佛就是当年佛祖初次传播佛法的重现:我等众生,应心怀慈悲,感悟佛祖句句真言,追寻佛祖圣迹,唯念佛恩浩荡……

佛音缭绕,我们仿佛穿越时空!

恒河日出

对瓦拉纳西如此执着,一个是为了“恒河夜祭”,另一个就是为了“恒河日出”。看恒河的夜祭和日出已经成为瓦拉纳西著名的旅游项目。

女儿对千年火葬文化和恒河日出皆不感兴趣,独自在旅店里呼呼大睡。

导游和我约好凌晨四点多出发,跟随着人群,穿街走巷,从油烟滚滚正在油炸食物的锅子以及一㧢㧢香柱之间穿过,时不时还要跨过坐在地上乞讨的叫花子,避开拦路的神牛、躲开野狗、垃圾与排泄物。

此刻,通往恒河的各条大街小巷,已经行进着长长短短的人群。待我们赶到恒河岸边,早已人满为患,很多人什么都不要了,全部扔掉、脱掉,扑通一声,岸上抛下一堆堆衣服、包袱和鞋子。

导游雇的船夫是位印度小哥。天色蒙蒙,泛舟恒河上,只听见船橹吱呀,有种不敢用言语打破的寂静。

被视为印度母亲河的恒河是印度文化的灵魂,象征着生命、净化和重生。

瓦拉纳西地带的这一段恒河是长达两千五百多公里的恒河的一颗宝石,恒河的精华地段,7千多年前人们就在此聚居了。恒河本来自西向东,在这里忽然变成了自南向北流,这就是神迹。

恒河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神祇之一,湿婆的化身,据说湿婆曾经在战争中杀人如麻,罪孽深重,他的生命被自己的罪行遮蔽着,在恒河中,他才洗去了罪孽,被解放,获得了神圣的力量。

教徒们相信在恒河沐浴,意味着神接纳了自己,身体被洗净,罪孽被洗涤

恒河里现在到处是人,教徒们相信在恒河沐浴,意味着神接纳了自己,身体被洗净,罪孽被洗涤。

导游见我镜头拉远拉近,不停地在河面上搜索,他打破持续了很久的沉默,轻声说道,我知道你想拍什么,恒河上的浮尸?

网络上一直有传说,去印度恒河会看到浮尸。

虽然印度教徒都是经过火化后再将骨灰洒进恒河,但印度教里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有一部分人去世后是不能被火葬的,像圣人、孕妇、婴儿,还有被蛇咬死的人等等,这些人在去世后就不能被火葬,而是将尸体绑上沉重的石头沉入恒河底,但有时就会一不小心地浮上了水面。

见我点头,导游摇头,那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印度政府早就开始加强管理,注重环保,组织了特别的捞尸队,所以现在基本上看不见恒河浮尸了。

我再把目光投向恒河,远处水鸟振翅,红光已从东方微微透出。凉风习习,清晨的河水还是比较清澈的,人们在河水里刷牙、洗澡,浸泡,也看到很多人接了河水直接饮用,孩子们跳进恒河溅起水花,妇女们从恒河里走上来换衣梳妆……。在这里没有等级差异,所有的人都一样,在圣河中洗涤心灵。

我的照相机对准了一位端坐在河岸阶梯上的教徒,白髯红袍,就像仙人。

那是印度的苦行僧,导游突然插话并解释,苦行僧是我们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修练方式,通常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着象征湿婆神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

苦行僧是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修练方式

苦行僧必须忍受剧烈的痛苦,如绝食、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等不合常理的事情。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早日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

不过我得提醒你,上岸后或者走在街上,见到苦行僧时最好绕道避开,不要随意拍照。因为现在恒河边上的苦行僧有真也有假。有些人会装扮成苦行僧的模样在旅游景点晃悠,他们脏兮兮的,蓬头垢面,穿着破旧衣服,见到端着相机的游客就喊photo,并立即摆出一个职业pose等着你,拍完马上要money,而索要的费用不低,最后,游客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恒河上空,突然金辉一束,红日跃出,日出的光辉洒向恒河,在恒河里沐浴的所有人都朝着那太阳,我们的小船也停下来,朝着那太阳,瓦拉那西朝着那太阳,恒河似乎也停下来,朝着那太阳。

河上空,突然金辉一束,红日跃出,日出的光辉洒向恒河

眼前的恒河超越了人类的一切,无声地流淌着,深红的太阳将整个河面染成通红,它给沐浴的人们,而后又给整个人类以光明;它像是无始无终的轮回,告诉人们时光的流逝。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恒河日出,只要看过一次,即使只是瞬间的一眼,也不会有人愿意将这短暂的一瞥,与世界上的其它风景交换。

河上空,突然金辉一束,红日跃出,日出的光辉洒向恒河

最后一天我又起了个大早,独自一人沿着恒河看看拍拍。

回到旅馆,前台经理问我,去了烧尸庙?是的,捐了钱?是的,捐给了正在等死而没钱买木柴烧的穷人……

咦呀,你怎么啥都知道?我傻眼,好奇地反问。

前台经理和善地微笑道,像你这样一个人出门闲逛的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倘若有导游带领,就不太可能发生。

我想起刚才的一幕,快走到火葬场时我胆怯地停步,不敢再靠近了。

此时有个人走了过来,用夹生的印度英语开始跟我解释火葬场的种种,后来他指著远方一个瘦骨伶仃的老人说,看到了吧,他已经病入膏肓在等死,但没有钱买木材,需要大家的捐款才有钱买火化的木材,问我能否出把力、捐点款?

说完又用手指着昨天导游曾经指给我看的不远处的一座房子说。那儿,还有很多等死的穷人,都需要像你这样的善人捐助来购买火化的木材。他继尔说可以带我靠近些拍照。

捐款慈善我从来都很乐意,靠近些拍照我犹豫了,说实话,谁不害怕呢?

但我还是跟着往前走了几步,我紧闭双眼、双手合十,连续几声“百无禁忌“。

越发靠近火葬台了,浓烟弥漫,草木的灰烬裹挟着燃烧中逐渐消亡的生命颗粒,将我包围。

绕着火堆走,烈焰灼烤,我从一开始的错愕、到须臾的紧张害怕,始终无法平复狂跳的老心脏。

我小心翼翼,不敢靠得太近,不敢直视熊熊烈火中那被裹尸布包着的逝者,生怕惊扰到已解脱的灵魂……

按照前台经理的说法,我上当受了骗,支持穷人的款项进了骗子的口袋!唉,令人又爱又恨的印度,看个恒河烧尸也被套路了,骗子们防不胜防!

旅馆前台经理又告诉我,我们的美国朋友小明在找我,他话音未落,小明就急忙从餐厅窜了出来,问我是否带有抗生素。

昨天在旅馆餐厅结识了来自美国新泽西金发碧眼的年轻小伙,他让我们管叫他小明,中文不错。小明从事高科技工作,很喜欢中国,疫情前自费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中文,准备过几年再回中国找份工作。我们用中文聊天,相谈甚欢。

小明邀我们跟他一起去恒河畅泳,并喝上一口恒河水。我们不敢,也劝他三思。

我还开玩笑把网络上流传着一句关于瓦拉纳西的网红名言“瓦拉纳西、玩了拉稀“告诉了他,他听了哈哈大笑,说不信这邪,如果真是这样子,更得要去喝一口、游一下啦。

佩服不知是哪个网红创造出来的这个“名言“,但是我深信,但凡所有到过瓦拉纳西的人们看到此“名言“时,均会发出会心一笑。

小明苦着脸告诉我,昨天傍晚在圣河里畅游并喝了恒河圣水,半夜里开始上吐下泻,吃上了自己带来的药,但不是抗生素,抗不住,还在不停地吐和泻。我把带来的有医生处方的抗生素送了给他并祝他早日康复。

我又忆起昨日船游观看恒河日出时,我冒昧问导游,你喝过恒河水吗?导游沉思片刻后说,很小的时候喝过,长大以后就不喝了。

恒河作为印度的“母亲河”,不仅是生命的源头,也是死亡的归宿。

对于许多游客来说,瓦拉纳西的火葬场既神秘又震撼,它所展现出的生死轮回和生命的脆弱性让人感到无比真实。

我们带着敬畏的心情离开这里,恒河火葬场的生死交响曲不仅让大家目睹了火葬的过程,更是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听导游介绍,瓦拉纳西的火葬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火葬场之一。每天大约有200至300具尸体在这里被火化。这些尸体的火化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由于资源有限,有些尸体无法完全焚烧,残留的骨灰和部分烧焦的遗体直接撒入恒河。

恒河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据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委员会的数据,瓦拉纳西段的恒河水质已经严重超标,大肠杆菌含量是安全标准的3000倍。这种污染不仅威胁到沿岸居民的健康,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

近几十年来,印度政府多次着手对恒河进行全面清理,不断地给恒河进行“大扫除”,但事与人违,政府的所有举措都没能彻底解决恒河的污染问题,反而恒河好像是越扫越脏。直到今日,印度政府与人民还在苦苦思索“治河良方”。

我俩非常幸运,一个月的印度行,瓦拉那西是最后一站,除了我在第一个老虎国家公园被冻得有些感冒,但一路走来没有“玩了拉稀“。“拉稀“是一般游客到了印度都会犯的通病。

在印度人心中,瓦拉纳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圣地,无论是迎着日出在恒河沐浴,还是将生命最终结束在恒河边的火堆里,他们终将抵达恒河畔的瓦拉纳西。

而我们在瓦拉纳西的体验,是穿越了生死,穿越了时空,体会到了永恒,一瞬间的凝望,就可以见证生命从诞生到死亡的诗篇。

瓦拉纳西,此生望见彼岸!

分享到:
来源 亚省时报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