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女人专栏:退休老两口 说走就走的爬山露营(二) 爬秃鹰山 山道(Hiking Vulture Peak Trail)
爬秃鹰山山道(Hiking Vulture Peak Trail)
作者:白雪
夜里盖着两层大厚棉被,睡得暖暖和和。当晨曦照进了小房车,我们自然醒来。起床后,我负责给患有糖尿病的狗狗sparky打针、再给它和大白熊喂狗粮。先生负责收拾车、遛狗。早餐先生按习惯喝凉牛奶拌麦圈,我自己煮了一包方便面加鸡蛋。今天的目标是爬鹰山。
(这山的峰脉像不像躺着的印第安酋长?)
从露营地向鹰山顶望去,高低不平的峰脉好像一个人脸朝天躺在那里,当地人称他为Indian Cheif,即印第安酋长。酋长的脸色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红扑扑的。
十年前我和先生曾登上山顶,看到有上百只秃鹰(vulture)在那里盘旋,十分壮观。秃鹰栖息的大片岩石被染成了白色,那是它们新陈代谢留下的杰作。
这时,大白熊的眼睛紧盯着一个方向,顺着它的眼光望去,一辆SUV汽车从公路(vulture mine rd)转了进来,停在不远处的一个土坡停车处。车上下来一家四口,两个大人和两个十几岁的女孩。当他们路过我们营地的时,先生一眼就看出他们是华人,便用中文和他们搭话。果然,那老两口用北京普通话回应,说他们是从凤凰城开来爬鹰山的。老公说,巧了,我们也要爬鹰山。
等那家人走远,先生已经把吉普车和房车脱了钩,准备把吉普车停到个阴凉地儿,让狗狗们呆在车里。今天最高气温73摄氏度,阳光照射下会达到八十度,大毛狗们会热得受不了。再说Sparky根本没有体力爬山。
周围没有可成荫的树,只能找岩石遮阴。旁边的山沟是徒步道也是越野道,于是老公开车下沟,一路碾着沙石。很快就赶上了那家中国人,又寒暄几句。
前方转弯处岩石凸高,可以乘凉。但是阴凉遮不住车,只好让狗狗们下车,把它们拴在岩石和车之间,确保一直有阴凉。再给它们留下两盆水。这里路过的人极少,万一狼来了大白熊也可以对付。其实,这样留下狗狗我俩心里七上八下的,离开时一步三回头。先生说,快走,争取一个半小时回来!
鹰山并不像先生记忆中的那么简单,它来回共5·1英里,爬高约1500英尺,登顶还需手脚并用,全程需要3-4个小时。
走出了山沟就开始上坡,半英里之后越来越陡,我和先生都气喘起来。印象中的容易山道骤然变难了!我俩喝了些水,我脱掉了厚衣厚裤,老公都拿去放在他的背包里。轻装上阵的我麻利了不少。前面那家人已经开始爬Z字形坡,女孩中的妹妹看上去有十二、三岁,她明显落后于家人。老太太走在前面,我和先生猜测她是个厉害角色,没准儿还是个跑马拉松的。不过这个猜测没有得到证实。
当我们走上Z字区域,离那家人比较近了。只见那妹妹女孩不想走了,还跺脚发脾气。老头对女孩喊道:“你也不看看奶奶有多大岁数了!”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明白了是爷爷奶奶领着两个孙女爬山。看着和我们年龄相仿的老两口,孙女都那么大了,我真想跟他们多聊几句。可当我们爬到与他们相同的高度,他们已经去了离步道较远的落脚点休息。我和先生向他们招了招手,继续前行。后来再也没有见到他们。
坡度越来越陡,脚下石头高低不平。因为髋关节问题我感到腿疼,脚步也慢下来。先生抢过我的背包说,快走,狗子们还在等我们!他背着两个背包,手里还拿着GoPro录像。平时都是他脚腕疼或腰疼,今天他风风火火的毛病又犯了。
他说要录像做视频发到油管,说录到秃鹰肯定有人喜欢看。到了两峰交夹的saddle,四处无人,天上没有老鹰飞。我记得十年前爬得更高,此时却看不见登顶的步道。往山下看,有一群人正往上爬,其中有人走几步就停下休息。
先生凭着记忆到右侧去找秃鹰的栖息地。脚下没有路,到处是残石断壁。见他兴致勃勃往前冲,我直呼又到了四雄峰(four peaks)。那就爬吧!也不是谁爬不过谁。我找了一个缺口率先爬上绝壁,先生随后爬上来。他把镜头扫向岩壁,并没有拍到多少秃鹰白粪。原来秃鹰都南飞过冬去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