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亚利桑那

专访罗怒涛将军长子:追忆抗日功臣的烽火人生

【本报讯】本报记者敬之报道。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抗战功臣罗怒涛将军的长子罗桥础老先生。罗先生夫妇在美国探视子女,住在凤凰城。

凤凰城的午后,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落在一帧泛黄的戎装老照片上。照片里的年轻人眼神锐利、身姿挺拔,正是我们此行的追忆对象——抗日功臣罗怒涛将军。坐在照片旁的,是将军长子罗桥础先生,罗夫人为我们泡好一杯茉莉花茶。罗先生指尖轻轻拂过照片边缘:“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再提父亲的往事,仍然心潮澎湃。”

寒暄间,话题先从一段跨国情谊展开。“父亲生前常跟我们提起,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罗先生放下茶杯,语气里满是敬意,“尤其是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那些飞越驼峰、支援前线的飞行员,都是中美人民友谊的见证。”

当记者问及罗怒涛将军的戎马生涯,先生沉思片刻,从抽屉里取出一幅手绘地图——那是他亲手为父亲标注的征战轨迹,密密麻麻的红色标注,串联起一位军人从黄埔学子到抗日功臣的一生。


一、黄埔淬火:从学员到抗日前线连长

“父亲是1928年初投笔从戎的,考进黄埔军校第七期后,就把‘救国’两个字刻在心里。”罗先生指着地图上的“黄埔军校”标记,缓缓说道。从黄埔毕业后,罗怒涛直接进入国民革命军第4师独立旅,后来部队扩编为第25师,他从排长晋升到连长,就遇上抗战第一场硬仗——长城古北口战役。

1933年元旦刚过,日寇占侵占山海关、逼平津,古北口成了保卫平津的关键防线。“第25师匆匆北上,从蚌埠赶到密云,连冬装都没来得及更换,士兵们穿着草鞋就上了战场。”罗先生的声音沉了下来,仿佛看见当年冰天雪地里的场景:25师师长关麟征率部连夜行军,白天躲避日寇飞机轰炸,夜里摸黑向古北口进发。

罗怒涛当时26岁,担任第25师第73旅146团9连连长,带着全连驻守左翼阵地。“古北口一带布满硬石,挖工事比打仗还难。”先生回忆起父亲生前的讲述,“父亲身先士卒,拿镐头砸石头,修筑工事。手上磨出血泡就缠块布继续干,还对士兵呼喊‘工事牢一分,家国就稳一分’。”拉锯战十分剧烈,在枪林弹雨中,他带头冲锋,被日军榴弹片击中多处,“送到北平协和医院时,他气息微弱……恰巧,关麟征师长也在隔壁病房治伤——从那以后,他们的交情便日渐密切。”

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以万人伤亡的代价,对抗日军近70天,歼敌两千余人。罗先生指着地图上的“古北口”:“这是父亲第一次跟死神擦肩而过,也是他一辈子最难忘的仗。”

二、烽火驰骋:从台儿庄到长沙的铁血征战

古北口负伤治愈后,罗怒涛立即归队,跟着关麟征的部队南征北战,地图上的红点也从北方一路延伸到中原、华中。

“1938年的台儿庄血战,父亲是第52军第25师146团营长,任务是打援。”罗先生的手指划过“台儿庄”与“临沂”之间的连线,“当时日军坂本旅团要从临沂增援台儿庄,父亲带着全营官兵死守硬扛,浴血阻击,把日军挡在台儿庄外面,让日寇救援的计划落了空。”

除了台儿庄血战,罗怒涛的征战轨迹里还有多个“关键节点”:1937年9月,保定战役中阻击日军南下;1938年夏秋,武汉保卫战坚守防线;1939年秋,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配合友军反击。“父亲很少跟我们讲述打仗的细节,但每场战役中他总是带领部队冲锋在前。”罗先生提高声调回忆道:“父亲常说,军人的本分就是守土,丢一寸土地,都对不起父老乡亲。”

三、戍边滇东南:不沾烟酒的儒将

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切断滇越国际交通线,西南边疆告急。1940年冬,关麟征率第52军、54军入滇,镇守滇越铁路以东的边境,罗怒涛率部队来到滇东南。

“在滇东南的四年多,父亲先后担任第25师第73团、第2师第4团的团长,还做过第九集团军中校参谋,随关将军驻扎在文山。”罗先生笑着说,“父亲是个儒将——不吸烟、不饮酒,更不碰赌博,空闲时就阅读文史书籍。他跟关将军私交甚好,常戏称关将军是‘文山主人’。”

提起这个称呼,先生绕有兴趣地说:“父亲爱品味文字,他说关将军的‘征’字,繁体字‘徵’拆开来是‘夊、山、主、彳’,关将军是文山最高军政首脑,‘文山主人’既合身份,又藏了文字的巧思。”正是这份“文武兼备”,让罗怒涛在戍边时不仅能带兵打退日军侵犯,还能安抚当地百姓,守住西南边陲的安宁。

四、受降越南:见证胜利的光荣时刻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越南北纬16度以北由中国军队受降。当时任第九集团军第52军第2师4团上校团长的罗怒涛,奉命率部从滇东南开赴越南。

“9月28日,河内举行受降仪式,父亲率部入驻海防,负责解除当地日军武装。”罗先生指着地图上的“海防”标记,语气里满是自豪,“那是父亲最荣耀的时刻——看着日军缴械,想着这么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获得最后胜利……那天晚上,全团的士兵欢呼鹊跃,激动得喜泪满面。”

完成越南受降后,罗怒涛又奉命率部经海路到秦皇岛登陆,入驻沈阳新民县,负责原伪满及日军占领区的治安。“当时部队编号是保安七支队第十九团,父亲常说,维护治安,就是守住胜利的果实。”

五、晚年岁月:从军校副官到荣誉恢复

1947年6月底,罗怒涛回四川奔丧,后经关麟征引荐,进入成都陆军军官学校任副官处少将副处长,与黄埔四期的吴丽川(副官处处长)、原25师师长姚国俊、原52军军长张耀明等人共事。

“成都解放后,父亲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1952年转业,回到我母亲的老家四川三台县。”罗先生的语气有些沉重,“1958年,他在劳动中受了外伤,感染破伤风,不幸身亡,那年他才52岁。”

改革开放后,罗怒涛抗日功臣的荣誉终于回归。2015年9月1日,绵阳市委统战部举行纪念章颁发仪式,长子罗桥础替父亲领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国家再次为罗怒涛颁发纪念章,由居住在绵阳么女罗晓蓉保存。

“这两枚纪念章,是国家对父亲的认可,更是对所有抗日将士的致敬。”罗先生说。

六、薪火相传:海外重孙辈的情怀

采访接近尾声时,罗先生的手机响了,这是住在底特律的孙子打来的电话。说起罗怒涛在海外的重孙辈,罗先生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四个孙子在学校跟同学、老师相处和谐、愉快,大孙女初中毕业时,学校组织去华盛顿瞻仰国家陵园,她被推选作为四名代表之一,向二战牺牲的烈士敬献花圈。”先生点开手机里的视频,画面里,大孙女稳健庄重地走向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孩子们住在海外,仍知道曾祖父是抗日英雄,感到特别自豪!”

主宾的笑声在客厅里荡漾,与窗外的阳光交织在一起,仿佛跨越了时空——那位在烽火中征战的将军,若能看见今日的和平安宁,定会倍感慰藉。

告别时,罗先生夫妇送我们到门外,罗先生手里依然拿着那幅手绘地图。

罗怒涛将军的一生,都在抗日前线奔波。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的故事讲下去,让子孙后代懂得,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