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宜居城市国家标准发布
【本报综合讯】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宜居城市总体要求》国家标准,于10月5日起正式实施。
中新社14日报道,据悉,这是中国首部系统构建宜居城市评估框架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评估中的宜居性提升,也为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参考。该标准从以下六大维度搭建宜居城市指标体系。
在环境维度明确大气、水、土壤治理要求及绿化覆盖率等量化指标,强调生态保护与资源集约。在社会维度涵盖住房、就业、医疗等领域,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维度将城乡收入比纳入监测评估,突出包容与协调。在文化维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在治理维度构建“政务服务+协同治理+公共安全”框架,明确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等。在基础设施维度统筹城市建设,系统布局市政公共设施、安全保障设施、信息通信设施等六大基础设施体系。
大陆央视新闻报道,11日举行的中国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多人。
广州永庆坊位于荔湾区恩宁路,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岭南文化特色街区。图为7月11日,游客在永庆坊参观。(图片来源:新华社)
发布会还提到了城市更新。比如,经过更新,广州永庆坊从一条破败老街变身为文旅新地标;重庆戴家巷从出行不便的背街小巷,变身为能远眺江景、文旅融合的“城市会客厅”。一个个生动案例表明,城市更新已超越物理改造,成为一场关乎民生温度与发展质量的深层变革。在具体的更新过程中,各地注重问需于民、“对症下药”,实施“一城一策”“一区一案”,以精准措施适配群众新期待,不仅回应了民生关切,还提升了治理效能。
据悉,2020年以来,中国官方多次发布文件,提及建设宜居城市。
2020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民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任务,已由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步入了质量全方位提升的新阶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此后,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最新中国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将针对性解决当前城市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标准不统一、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引导城市发展转向“软硬兼备、因城施策、全民共建”,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