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老房子微缩模型师走红,海外游子们的乡愁有了着落

近日,一则“00后小伙做老房子微缩模型年入百万”的新闻登上热搜。其实,中国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老房子微缩模型师,他们专注于复原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老物件、旧景观,唤醒很多人对童年时的家的记忆。有人透露,其客户中不乏海外华侨华人。

27岁的陕西小伙杨凯翔制作的家乡微缩模型一隅。(图片来源:新华社)

其实这一点都不难理解。很多华侨华人虽已定居异国他乡多年,但对故土的牵挂一直萦绕心头。相信很多海外游子家中一定还保留着不少当初离乡时的老物件,可能是一只生锈的樟木箱子,也可能是一只掉瓷的搪瓷杯。虽然它们早已不够美观、甚至也不再实用,但它们见证着华侨华人们从初到异国时的生疏到一步步安定下来的奋斗时光,也凝聚着对故土的那份最深的思念。

近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变成危房的老房子面临着或拆迁或改建的命运。拍张照片、拍个视频,甚至尽可能地从老房子带走些物品留个纪念,都不足以盛放侨胞们那浓浓的乡愁。老物件虽然具体可感,但只能还原生活的一角;照片和视频虽能拍下全貌,数字化的东西却传递不了故乡的那份实感。如今,能有人把记忆深处的那个老家浓缩成可观可感、可随时触摸的模型,既真实又全面,还不占地方,这怎能不让人心动?

谁说只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城市地标才有做成微缩模型的价值?一所老房子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几辈人的足迹,于这家人而言,老房子就是他们的“精神地标”,提醒着他们的来处,他们的“根”。

老房子微缩模型的价值不只体现在私人情感的纪念上,它也有着更广泛的社会价值。普通人的生活里藏着最鲜活的文化,一所老房子就是当地文化的微型博物馆,主人看到的是生活痕迹,外人看到的则是文化印记。

有意思的是,目前见诸新闻报道的这些老房子微缩模型师多为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他们大学时学的是材料学、产品设计等专业。这些年轻人在与老房子的主人们沟通的过程中,也是对过去时光的一次打捞,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回望,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最具人间烟火气的文化。

中秋将至,又到乡愁满溢时。海外游子们,你们是否又想起了记忆中的那座老房子?如果有机会,不妨为它做个微缩模型吧,它将你内心最柔软的牵挂可视化、具象化,它不仅是一座老房子,更是可时时陪伴你的“精神家园”。(程溪云)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