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调成“游戏模式”,人生可以“玩”得更精彩?
“出生即注册,身份证是UID,上班是‘搬砖’,考学是‘打副本’”——最近“地球Online”梗席卷中国社交平台,年轻人用游戏术语重构现实,将生活解构成一场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他们把日常拆解为任务清单,把成长变成打怪升级,把平凡的生活“玩”出精彩。
此前,中国顶级职业电竞俱乐部NOVA在福建福州举行总部新基地开业庆典,吸引许多电竞爱好者前去参加。图为NOVA俱乐部选手在基地训练。(图片来源:中新社)
当“80后”还在争论“游戏是否毒害青少年”时,Z世代已将游戏思维渗透进生活肌理。他们用“肝任务”“开盲盒”消解996的疲惫,用“经验值”“成就系统”重新定义成长轨迹。就像玩家会研究游戏攻略,年轻人也开始用“副本难度”“资源分配”等逻辑规划人生——考研是“高阶副本”,求职是“团队竞技”,连相亲都被戏称为“NPC任务”。
当代社会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对生活有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在传统路径变得模糊的今天,“上学—工作—结婚—买房”的人生剧本已经无法套用到每个人身上,焦虑随之而来。而将生活“游戏化”,就像一种心理对抗机制。游戏的本质是可控的,它有明确的规则、目标和反馈机制。而现实生活若能被这种结构所改写,就能在混沌中制造出秩序感。比如,将健身打卡、读书计划、旅行安排、生活小事拆分为“任务清单”,并用APP或社交媒体记录进度,就像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副本。每完成一件小事,就像“升了一级”,这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满足感,是现代节奏里少有的确定性。
“把生活当地球Online来玩”既像一种幽默的自嘲,也像对现实的一种敏锐感知。当年轻人自嘲“氪金玩家”时,实则是在解构阶层固化的焦虑;当他们调侃“服务器宕机”,实则是在消解系统崩溃的无力感。
“玩家们”清楚地知道,即使制定了完美的“人生角色养成计划”,也可能会遭遇“随机事件”的干扰——行业寒冬、经济波动、个人变故,这些都被他们戏称为“系统随机掉落的挑战任务”。面对不确定性,他们发展出独特的应对策略:用“存档读档”的心态看待失败,将挫折视为可积累的“经验值”,而非命运的终审判决。
“把生活当地球Online”是一种时代的回应,一种年轻人努力在不确定社会中寻到掌控感与认同感的方式。它有力量,让生活更可看、更可控、更有仪式;它也有风险,让人迷失在“任务”“点赞”“流量”的游戏里,忘却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人生确如游戏,需要一路闯关、打怪升级;但人生也不全如游戏,切勿过于沉迷,忘了现实世界里最真实的体验。(司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