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年轻人重新爱上“蓝领” ,并非巧合

过去,“蓝领”一词在不少年轻人心中似乎逐渐被边缘化。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长期倾向于推崇“白领”,也就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办公一族,而对体力劳动和技能岗位存有偏见。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中年轻一代正以实际行动打破这一固有模式,他们重新爱上“蓝领”职业,掀起一股学手艺、当技工的热潮。

2025年7月1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工人在造车流水线工作。(图片来源:中新社)

在美国,这股“蓝领回潮”尤为明显。美国人力资源协会6月5日的报告表明,被问到当今美国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的理想路径”时,33%的美国成年受访者推荐职业学校,多于推荐四年制大学的受访者(28%)。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放弃昂贵的大学学费,转而投身电工、木工、管道工、机械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媒体指出,一方面是学生贷款负担沉重,让不少人对传统大学教育的“性价比”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建筑、制造、物流等行业的人才缺口正在扩大,提供了大量报酬不错且前景稳定的岗位。美国年轻人逐渐意识到,拥有一技之长并不意味着放弃未来,相反,这可能是一条更踏实的成才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不仅仅是被动适应经济变化的结果,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在“用双手创造”的职业中,年轻人找到了被忽视的成就感。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相较于办公室的重复会议、邮件轰炸,“蓝领”工作显得更加“真实”。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在就业竞争激烈、学历“内卷”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一部分中国年轻人选择回到技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回炉”深造。他们中有的是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意识到,学历虽高但缺乏实操能力,很难在一线产业中立足。而技术岗位不仅需求旺盛,薪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些新兴领域如智能制造、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市场供给。

美中两国年轻人同时走向“蓝领”,并非巧合,而是全球化、科技发展、教育成本和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悄然推动着整个社会对技能劳动的认知转型。未来,当人们再谈论“理想职业”时,或许不再只想到金融、互联网和办公室,也会想到那些用双手和智慧支撑社会运转的技能岗位。

重新爱上“蓝领”,不只是美中年轻人的一次务实选择,更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回归。在尊重每一份劳动、尊重每一种职业的氛围中,年轻人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让整个社会更有韧性与活力。(司徒时)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