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听黑胶唱片、拍“撕拉片”,为何美中年轻人都爱“怀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种反向消费潮流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在中国,今年爆火的“撕拉片”照片尽管成像模糊、显色偏冷且溢价严重,仍然一纸难求。在美国,在线调查机构CivicScience近日发布的研究显示,近半数(48%)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可能会为复古商品埋单。有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主要来自欧美年轻人的消费就推动黑胶唱片销量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CD。
撕拉片照片。(图片来源:中新网)
美中两国的怀旧消费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消费的复古商品也各有不同,但是相似之处同样明显。对他们来说,怀旧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生活的情感补充,是数字化、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怀旧都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消费动力,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并驱动市场行为。
为什么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国家会出现相似趋势?
首先,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情感真空。智能设备追求“无感操作”,反而激发人们对多感官体验的渴望——触摸到机械按键、听到唱针划过唱片的声音、闻到显影药水味。这些体验在数字世界中无法复制。
其次,信息过载催生“精神减速”需求。年轻人通过怀旧消费实现心理代偿:黑胶唱片需要手动播放,胶片相机需要等待显影,这种“慢下来的过程”恰恰是对当今数字时代追求即时性和碎片化的一种反抗。
另外,这种怀旧情绪也是一种构建身份认同的社交货币。Z世代通过消费复古商品,既能获得某种群体归属感,又可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人设。晒CCD照片、交流听黑胶唱片心得、相约穿Y2K风格的服饰,这类行为对他们来说是参与感和归属感的双重满足,能帮助他们在数字海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锚点。
一些商家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比如美国知名美妆品牌美宝莲重启90年代广告语;中国汽水品牌北冰洋在2017年“重出江湖”时,仅用时3天就售罄5万瓶。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怀旧经济”的规模已超35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
听黑胶唱片、拍“撕拉片”、穿复古服装,都是年轻人在智能时代里做出的“不智能”选择。他们不拒绝效率,但渴望温度;不抗拒数字,但寻求质感。只要我们仍能从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段熟悉的旋律、一句老电影台词中感受到心动,怀旧经济,便不只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人与时间之间的情感连接。(欧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