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主理人店铺”翻车,症结还是在于“真诚”二字
犹记去年,“主理人”这一舶来词还是中国年轻人中炙手可热的宠儿,万万想不到“翻车”来得如此之快——随着近期有网民吐槽大城市的“主理人咖啡店”价格贵、服务差、姿态甚高瞧不起人,不少有过相似经历的消费者纷纷开起了“吐槽大会”。有人笑称“主理人店”主打“不理人”,进店消费体验感像“进了别人的被窝”。还有人说有的主理人咖啡店将咖啡包装成“瑰夏翡翠庄园冷发酵水洗的geisha”,中英混杂卖概念,卖得贵不说,要是嫌味道不好还会遭到“主理人”的嘲讽。
在大连东关街,顾客在餐厅内用餐。(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之而来的幽默网民开始用解构来“玩梗”:只要会堆砌点“不明觉厉”的高级词汇,谁还不能当个“主理人”了?卖煎饼果子的,可以是“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店”主理人;卖隆江猪脚饭的,是“粤式古早隆江料理豚足玉子井饭”主理人……
其实,中国年轻人中的这股“主理人风潮”由来已久,早在多年前,“等赚够了钱就找个春暖花开的街角开个温馨小店”是不少都市白领的梦想。而问题或许也正出在这,毕竟曾是“职场精英”“高学历人士”,部分“主理人”们虽然做的是小店吃喝玩乐生意,姿态却往往不小,甚至颇有种“下凡式”自我感动,菜谱要洋气、装修要精致、概念要高级……但这种“小众自嗨”的商业模式放到大众层面显然走不通。一张网上流传甚广的照片里,一家“主理人咖啡”醒目地打出了“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Slogan,再细瞧,店面却早已贴上了“旺铺招租”的转让标语,生动说明了不少店铺的碰壁现状。
“主理人店铺”的口碑翻车,问题还是出在“真诚”二字上,人们反感的也并非“精致审美”本身,而是“虚假精致”背后的权力不对等。中国消费者早不是几十年前刚刚开始探索认知世界的样子了,摆出一副“你们不懂”的高冷姿态,早已唬不住人。是“真独特”还是“卖概念”,如今的消费者一看就知。
事实上,谁不想逛街时,多发现几家审美、口味独特的“宝藏小店”?这本就是“主理人店铺”的初心,更是面对电商潮流汹涌而来时线下实体经济的一剂破局良方。这些年来,实体经济不少成功案例正是脱胎于这类“小众精品”的经营思路。“村咖”的成功带动了不少乡村旅游热潮,热度不低的“云南咖啡”也正是以独立咖啡店为桥梁才能顺利摆脱“廉价咖啡”的刻板印象,走入大众视野。种种现象均说明,在中国经济不断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精致”“独特”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确实在不断上升。
当“卖概念”的泡沫被戳破,商业浮华被沉淀,最终留下的将是那些真正理解平等、尊重、真诚价值的“宝藏小店”——无论它们是否有“主理人”。(牛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