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从好莱坞长片梦到一分钟短剧,人生何处不是舞台?
在美国顶尖电影学院的课堂里,中国留学生们曾经梦想着用长片登陆银幕,让更多西方观众看到《卧虎藏龙》里的刀光剑影、《花木兰》中的巾帼英姿、《功夫熊猫》蕴含的深邃禅意。如今,时代的潮水却将他们推向了另一条赛道——海外短剧。伴随ReelShort、DramaBox、GoodShort等平台的兴起,短剧逐渐走出中国,成为全球影视市场的新宠。在这块美中文化交融的画布上,他们以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为笔,凝文化双栖优势为墨,绘出了一盏盏在文化理解中盛放的花朵。
ReelShort上展示的短剧。(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26岁的吴玥便是其中一个缩影。她在南加大求学时,用英文书写奇幻武侠,把“飞檐走壁”的东方想象搬进西方课堂。毕业后,她原本期待能在好莱坞的亚裔题材影视剧中施展才华,却发现美国传统影视业正处于低迷时期。意外的是,短剧打开了另一扇门。正如她所说,从某种意义上,短剧实现了她从小的心愿,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吴玥的日常工作就是进行跨文化转译。她要为剧本里的中式细节寻找“美国平替”:婚礼场景由中式礼堂变为教堂,祖传玉佩改成祖母绿珠宝,代表封建时代的“清朝”也要转化为“黑暗中世纪”。为准确传达中文剧本中的文化意蕴,她经常和美国同事讨论其中细节,从辛亥革命聊到宗教改革,再从中国儿歌唱到英文谚语。这一过程不仅是文本层面的改写,更是一种彼此文化的交换和理解。
而这种跨文化编剧能力,正是美国电影院校的留学生们的独特优势——精准的“文化二次创作”,往往决定了一部短剧能否打入本地市场。
短剧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的轻快、灵活与可传播性。相较于投资动辄上千万美元的长片制作,短剧往往成本更低、节奏更快、传播链路更直接。这种模式天然契合了新一代留学生编剧的创作生态——他们熟悉流媒体的语境,了解国际年轻观众的语言偏好,又能把中国故事转译为海外观众听得懂的表达。
更重要的是,短剧的国际传播正在成为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一条新路径。过去,中国影视“出海”更多依赖大制作的电影或电视剧,但传播范围有限、文化隔阂明显。而短剧的轻量化与社交化传播,使其天然具备破圈的可能。一个一分钟的桥段,可能在几小时内收获百万播放,让观众在轻松的笑声或泪点中接触到中国文化元素。
实际上,近年来不止短剧,中国文化的触角还伸向了多个不同领域。例如,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正在迅速壮大。据报道,中国网络文学2024年海外用户规模已超3.5亿,海外市场规模超50亿元(人民币,下同),培育海外网络作家46万名。游戏领域,《黑神话:悟空》凭借精致画面与中国神话背景获得全球关注,销量超过3000万份,创收超90亿元,其中25%来自海外市场。手游《王者荣耀》和《原神》更是全球畅销,掀起二创热潮。
可见,文化本地化正处于文化传播的前沿,未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再是单一路径,而是多向并进。
短剧,或许并不是这些留学生最初设想的艺术高地,但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切实的舞台。通过短剧,他们得以实现最初的誓言——让更多人理解、欣赏、甚至爱上中国文化。
当越来越多像吴玥这样的年轻编剧,在海外短剧中留下他们的笔迹,我们或许能够想象这样一个未来:中国影视走向世界,不再只是靠几部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而是在全球无数观众日常刷到的短剧里,看到一抹属于中国的情感与想象。(叶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