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木匠与工程师奋战世运会,彰显体育最本真的模样
当72岁英国木匠的双手握住拔河绳,当美籍华人牙医的哨声划破龙舟竞渡的浪花,当瑞士的机器人软件工程师摘下首金……成都世运会的赛场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体育的多元本质。赛场上,职业壁垒悄然消融,不同身份的人们以各自纯粹的热爱与技艺同台闪耀,映照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竞技精神,不在于征服对手,而是共同探索人类潜能的边界。
距72岁生日不到半月的英国木匠理查德·约翰·基特利在成都世运会收获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男子室外拔河640公斤级比赛金牌。(图片来源:中新社)
成都世运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许多参赛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之外拥有各自的本职工作,却因为对某项运动的热爱而站上世界舞台。拔河赛场上的木匠用擅长精雕细凿的手巧妙使力展示粗细兼修,龙舟竞渡中的牙医以精准的节奏把控队伍,这些跨界选手展现了体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苛求技术动作的完美,却更珍视参与者的热情投入与自我突破。
回望体育的源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纯粹光芒曾照亮人类精神之巅。彼时,竞技者皆为普通民众,体育是公民教育的神圣一环,而非谋生之道。今天世运会舞台上不同职业选手的交相辉映,恰似那古老光芒在现代的重新闪耀。当社会分工的壁垒在运动场暂时消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竞技水平的较量,更是不同职业群体对运动精神的共同诠释。
此外,相较于奥运会项目的标准化与精英化,世运会的比赛项目更像是人类运动智慧的“动态博物馆”。从需要集体默契的拔河到考验策略的定向越野,从融合力量的龙舟到充满科技感的无人机竞赛,这些项目既保留着传统运动的原始魅力,又孕育着新兴的创新基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奥项目往往与特定文化土壤紧密相连:龙舟承载着端午文化的集体记忆,定向越野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探索本能。成都世运会为这些项目提供国际舞台,实质上是在构建跨文化的体育对话空间,让不同文明背景下的运动智慧得以交融共生。
当木匠与工程师在同一片天空下挥洒汗水,当千年龙舟与智能无人机共享聚光灯,体育正在突破传统定义的桎梏,演变为连接不同职业、文化与时代的纽带。这种演变提醒着我们:体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创造多少世界纪录,而在于它始终是人类表达自我、超越极限、联结彼此的共通语言。当世运会的多元图景徐徐展开,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体育不看年龄、不分职业,真的属于我们所有人。(司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