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河南“95后”硕士摆摊卖“酷炫烧饼”,自由人生从不执着于所谓的“体面”
近日,河南郑州“95后”土木工程硕士小杨凭借一把美工刀和一团面,意外闯入烧饼赛道,还闯出了名堂。尽管他的烧饼摊位不大,排队的孩子和老人却把它围得水泄不通。只因他卖的烧饼,不只是果腹的食物,更是孩子眼中的“军火库”、成年人珍藏心底的童年梦——Labubu、Hello Kitty、沙漠之鹰、AK47,一个都不能少。
小杨卖的烧饼。(图片来源:郑州“大象新闻”微信公众号)
有人说,这又是一个“学历浪费”的社会缩影:研究生卖烧饼,怎么看都有些“大材小用”。但真的是这样吗?
深入研究小杨的经营之道就会发现,一块烧饼,揉进了创意经济的真谛。小杨的烧饼,看似“离谱”,其实精巧得像门手艺。他不用模具,全靠一把刀雕刻出各种造型,既考验空间想象力,也挑战结构稳定性。这不正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本领么?只不过从桥梁建筑转移到了烤盘面饼。他把专业能力转化成了实际产品,这不是“浪费”,恰恰是把知识转化为“情绪价值”的范例。
今天的年轻人,消费的不再是功能本身,而是“有故事的物品”“会说话的产品”。小杨的烧饼热卖,不仅因为它好吃好看,更因为它独一无二——每一块烧饼都是定制化手工雕刻,是小朋友许下的一个愿望,是爷爷奶奶愿意排队两个小时的宠爱,是成年人会心一笑的童年记忆。
在情绪价值为王的消费时代,这样的产品极易戳中心尖。而小杨,只是恰好站在了这一趋势的风口上,用学术逻辑思维,雕出了直击人心的产品。
再者,学历和“体面”,从来不是一回事。
“硕士卖烧饼,是不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种论调,我们近年来听得太多,从北大高材生陈生养猪,到985高校哲学硕士送外卖,到今天小杨的烧饼摊,每次都能引起一波“可惜”的叹息。
但问题是,所谓“大材”,是指什么?一定要穿着正装坐办公室、拿着高薪,才算是“不浪费”?如果读了研究生,就意味着必须“升华”到某种精英职业,那岂不是把所有人变成同一模子里的商品,而不是拥有各自生命轨迹的个体?
社会一直在高喊“多元化”,却总有人试图把成功塞进单一模板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反向操作。他们不再执着于“体面”的职场标签,而更重视内心的满足和生活的自主权。小杨说,自己最初卖过5元(人民币,下同)、3元的烧饼,最后降到1元,就是因为考虑到孩子们的零花钱。如此人文关怀,比多少“职业理想”更体面、更动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己卖烧饼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爆红之后,小杨没有飘飘然,而是继续深耕自己的摊位、短视频和创意品牌。他在一片“质疑声”中坚持:不适合传统土木行业,不代表就没有价值;不按刻板印象选择所谓“高大上”的职业,也不代表没有进取心。要知道,烧饼或许不是小杨的终点,但至少是他人生的一个坐标点。从这里出发,能去哪里,全靠他自己走出来。
而我们能做的,是少一点审判,多一点理解。学历不该是束缚个体探索世界的枷锁,而应该是每个人迈向热爱和自由的跳板。
愿你也有勇气,在自己的“烧饼摊”上雕刻梦与热爱。(叶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