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体育外卖”火了,便捷不能让位于安全
门铃一响,送来的不再是饭菜,而是专业教练携器材登门!近来,一种名为“体育外卖”的新奇服务正在中国兴起,迅速成为“上门经济”中的新兴之秀。
“体育外卖”的上门教练在授课。(图片来源:杭州“潮新闻”客户端)
要说“体育外卖”为啥突然火爆,背后原因实在不难理解。一方面,近来中国初高中教育越发重视体育成绩,“体育补习班”早已成为了家长们的一种选择,暑假正是提升成绩的“关键时间段”。另一方面则是全民健身之风越来越热,带着“马甲线”“倒三角背肌”出门,反倒比穿一身名牌服饰更惹眼时尚。与之相对的,就是热门商圈和居民区附近的健身房人满为患,热门器材边上总有人“排队等位”。更不要提健身房对不少“体育小白”的天然压迫感——左有“力量型选手”激情举铁,右有“出片型选手”在镜子前优雅自拍,就问你紧不紧张?怪不得中国社交媒体上总有类似求助出现:“朋友们,想去健身房但没胆量,咋办啊?”
正因如此,只要付费,就能“买断”教练和健身器材,在自家轻松锻炼的“体育外卖”应运而生,它和此前引发关注的“上门私厨”“上门按摩”一样,都可以极大节省消费者前往门店的时间和社交成本,便利日常生活,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一个新侧面。另一方面,它也为不少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空间,让不少“斜杠青年”有了新的选择。
但与其他“上门经济”一样,突然火爆的新业态背后,总有隐忧浮现。“外卖教练”若资质不过关瞎指挥,把人练坏了咋办?当训练场景从标准场馆转移至私人空间,安全设施与应急设备缺位将便利转化为潜在危险;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也暴露于难以掌控的泄露风险之中……种种担忧,凸显“上门经济”新业态与行业监管尚待磨合。
也要指出的是,“上门经济”中,消费场景更加私域化,买卖双方在雇佣关系上更加松散和原子化,因此双方在消费行为中的“抗风险能力”相对传统行业更弱。正因如此,监管应该想在前、跑在先,提前为行业探明“暗礁”,用规则和制度点起灯塔,护航行业健康、持久发展。
当然,也不必过分担忧。犹记网约车、规模性外卖行业兴起时,也曾经历“成长的烦恼”,但随着行业自律和监管跟进,相关新业态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信“上门经济”也是如此。希望未来,“体育外卖”可以撬开更多人的大门,把这份“健康多巴胺”送给千家万户。(牛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