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美国情侣化身成都地铁配音员,“声”入生活更能体验“鲜活的中国”
“We are arriving at Sichuan Gymnasium.”美国青年绯丝(Faith)和李森(Nelson)近日发布在社交平台的配音视频“火了”。不少中国网民惊喜评论:“原来是你们的声音!”作为成都地铁英文播报的配音员,这对情侣时常调侃自己是成都市民“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在地铁里的英文播报声中,也藏着两个美国青年与中国文化的奇妙缘分。
李森(左)和绯丝(右)在成都的家中忙碌工作着。(图片来源:中新网)
李森和绯丝与中国文化的初次相遇始于打破偏见的勇气。李森曾被片面的网络信息裹挟,却因朋友口中“鲜活的中国”毅然启程,5年后被成都的舒适安逸深深吸引;绯丝则带着“一张白纸”般的懵懂到达成都,最终爱上这里的“宠物友好”环境。如今,他们的生活被麻辣鲜香的色彩填满,也陷入了甜蜜的热恋中。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文明误解的根源,或许源于信息的阻隔。亲身抵达的勇气,远比任何理论争辩更有力量。
职业是生活的切口。配音工作看似只是声音的技术处理,实则是两国文化的转译。当李森为“倪家桥”的发音反复琢磨时,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每个汉语地名都是历史的浓缩,“省体育馆”藏着城市发展的轨迹,“火车北站”印刻着交通变迁的记忆。另外,绯丝加入地铁播报项目后,还特意奔赴新线路聆听自己的声音。这些都印证了语言的魔力:两个美国青年完成了从文化交流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但仅参与是不够的,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五年“蓉漂”生涯中,盖碗茶的苦涩回甘、火锅店里的推杯换盏、地铁里的人潮涌动,这些日常场景都深深地吸引了两人。如今红油水饺成了绯丝的心头好,李森则痴迷于东坡肘子的丰腴口感。这对自封“好吃嘴”的情侣,有着一周打卡两家新餐厅的热情。绯丝更笑着说“自己长出了中国胃”。他们舌尖上的蜕变早已超越饮食偏好,成为文化认同最生动的注脚:中国文化从不是高冷的古董,而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本身。
如今,他们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点滴,当他们说“想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时,这种表达已超越了简单的分享欲,而是源于对第二故乡的深沉认同——不必刻意强调“我们不同”,也不必强求“完全相同”,而是像绯丝与李森那样,在成都的烟火气里,自然生长出“我们在一起”的归属感。
从对中国“一片空白”的认知到生活的“色彩缤纷”,绯丝与李森“洋嗓门”的故事告诉世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每个普通人可以感触的生活中。美式幽默遇见川式爽朗,红油水饺邂逅汉堡薯条,两种文化的对话不是谁征服谁,而是像成都的火锅与冰粉,在差异中成就更丰富的滋味。(王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