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学者尼山论道:儒家智慧如何应对当前各种挑战?
【本报综合讯】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论坛”)如约举行。560余位中外嘉宾活跃于20余场学术活动中,纵论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之道。
7月9日,在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国际知名设计师、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右三)与外国嘉宾共同展示鲁绣花边伞和马面裙。(图片来源:中新社)
“尊重文明差异性”成为众多与会嘉宾的共识
综合中新社报道,今年的文明对话之约开启尼山论坛新“十届”。“每种文明都有独特色彩”“尊重文明差异性”成为众多与会嘉宾的共识。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提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多样性让人类文明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和活力;共同性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具有凝聚力、方向感。“世界文明各具特点、各有优长,共同塑造着人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强调,唯有尊重文明多样性,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秩序,才能使人类超越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以相互成就的胸怀构建起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助伦理。
学者呼吁用儒学为AI设置“伦理围栏”
自2010年创办至今,尼山论坛走过15载春秋,其发展脉络始终与国际变局演进紧密交织,和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本届论坛直面全球治理挑战、地缘政治对抗、数字技术革命等热门议题。参会学者尤为关注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何去何从。
“AI像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人类的本质和人类到底擅长什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富勒在主旨演讲中的发言引全场深思。在他看来,AI没有剥夺人类的创造性,反而启发人以新的方式重新整合现有的人类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长期研究“AI儒家化”的课题。他呼吁用儒学为AI设置“伦理围栏”,让它的应用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不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如何高精尖,都不能脱离‘以人为本’。”
儒家智慧如何处理国际冲突和文明摩擦?
面对国际冲突和文明摩擦,古老的儒家智慧能否为人类提供永恒指引,以应对当前各种挑战?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富勒说,孔子的诸多思想都在告诉人们,“你可能不知道如何行善,但至少可以想出避免造成伤害的办法”。他坦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和动机,这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观。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对孔子故里最深刻的印象是“冷静和反思”。在这里,如同身处教室,能真正感受和学习孔子精神,而且当地民众也将各种传统融入生活中。
“当前,人们生活在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即使发生战争的地方离我们很遥远,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西尼沙·贝尔扬认为,同理心和责任感高于一切。无论是谈论气候变化,还是和平建设、公共健康等全球性问题,都必须确保每个国家都有发言权。
印度尼西亚总统大学教授、前任校长黄金泉认为,当今世界最迫切需要的价值观是自我克制,控制自己的贪婪和野心。儒家提醒人们应通过“仁”和“礼”的秩序来适度生活、照顾他人、行为得体和相互尊重,而通过文明对话可以很好地表达这些观点,并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30多年前,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相处之道,时至今日,仍唤起各界学者深层共鸣。
“这‘16字箴言’本质上是倡导一种包容性的多元主义,是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一多不分’的另一种表达。”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认为,如果人类既能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能兼容并蓄文化的多样性,那么所有文化都将以自身方式相容于一种新兴的世界文化秩序中,实现多元变通性的共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