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生活是门学问,这种接地气的常识课可以有!

“00后”大学生能熟练运用AI解题,却可能在医保报销窗口手足无措;他们在实验室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却可能掉入租房合同的文字陷阱......这种鲜明的反差,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缺失。

近日一份调查显示,75.16%受访中国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因缺乏生活常识而困扰,而此前,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也一度受到学生追捧,上课名额经常“秒没”。由此可见,大学生应早早补上踏入社会前的“成长必修课”。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像一台精密的“知识筛选机”,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尺,把学生锻造成标准化的“知识容器”。从重点中学到“双一流”高校,评价体系始终围绕学科成绩运转,生活技能的学习似乎并不常见。调查中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获取生活常识的主要渠道分别是网络搜索(84.88%)、父母长辈告知(77.54%)和社交媒体(69.55%)。

5月29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50名大学生与老人一起包粽子。(图片来源:中新社)

有多少家庭奉行“你好好学习就行,剩下什么也不用管”的教育理念,让莘莘学子长大成人走入大学校园后面对生活难题束手无策。在新闻报道中,有新生入学时不会使用洗衣机,有毕业生因合同纠纷陷入租房陷阱,这些事情背后是无数个尴尬的成长瞬间。

89.27%受访中国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单纯的学科知识储备已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生活常识课的走红,本质是年轻群体对“完整的人”的呼唤。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生活课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百科全书”,而是通过医保报销流程教学建立风险意识,通过模拟租房谈判培养契约精神,通过职场礼仪培训构建社会认知。这些看似琐碎的技能,实则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转化器”。

生活常识课的走红犹如一声温柔的提醒: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做题家”,而是培育能从容行走于天地间的“完整的人”。当高校放下对“高端知识”的执念,俯身教会学生如何与这个世界温和相处,或许才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最好回答。毕竟,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让年轻人既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也有脚踏实地的智慧。(司徒时)

分享到:
来源 中新社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