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出走”后的苏敏登上戛纳红毯,人生真的可以很辽阔

当年过半百的苏敏驾驶着自己的小车驶向远方和旷野时,后视镜里倒映的不仅是逐渐模糊的家属楼,更是千千万万与她一样的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集体困顿。根据她的经历改编的中国电影《出走的决心》近日亮相法国戛纳电影节,年过花甲的苏敏也因此走上戛纳红毯。

可以说,苏敏用过去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但她的故事真正珍贵之处,不在于证明“诗和远方”的必然正确,而在于揭示了一种真相——不论哪种生活方式,作为独立个体的任何人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勇敢追寻。

总有人将苏敏的经历解读为对家庭生活的否定,可细读她的自述便会发现,真正压垮她的并非柴米油盐本身,而是日复一日不被看见的付出。比如当她清洗全家衣物时,丈夫在阳台吞云吐雾的背影,以及当她在油烟中准备年夜饭时电视机里传来的欢声笑语。这些细节堆积的是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的绝望。出走于她,不是逃离家庭责任,而是挣脱不被尊重的生存状态。

但必须承认,不是所有困在厨房的女性都渴望方向盘。小区花园里推着婴儿车的祖母,广场上随音乐起舞的大妈,她们脸上的笑容同样真实。生命的参差之美,正在于有人向往雪山草原的壮阔,也有人沉醉于儿孙绕膝的温暖。苏敏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她选择了远方,而在于她证明了选择的可能——当社会习惯用“伟大母亲”的标签困住女性时,苏敏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人生下半场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苏敏走上戛纳红毯。(图片来源:苏敏个人微博)

而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当下舆论场似乎正在制造新的二元对立:将“出走的苏敏”与“留守的主妇”置于价值高低的两端。这种思维本质上仍是父权视角的变体,就像过去用“贤妻良母”规训女性,“独立女性”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新的枷锁?也许真正的女性主义,既应该为自驾阿姨铺就远行的道路,也为广场舞大妈保留舒展的舞台。

苏敏站上戛纳红毯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是因为她破除了当今社会对中年女性的带有惯性的功能性想象。她17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最新动态中动情地表示:“这一刻,我不是妈妈,不是妻子,不是女儿,我就是我自己!”其实这句宣言不仅适用于打破束缚的勇者,也适用于安守日常的凡人。在菜市场为几毛钱讨价还价的妻子,与在318国道上追逐落日的旅人,只要她们的选择源自清醒的自我认知,便都值得尊重。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整齐划一的“觉醒模板”,而是多元的价值包容。当我们在讴歌苏敏的勇气时,也要警惕将她的故事变成丈量他人的标尺。那些自愿选择相夫教子的女性,与挣脱婚姻的旅行者同样勇敢——真正的独立从不是与某种生活割席,而是拥有选择的自由与承担选择的底气。

从郑州到戛纳,苏敏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被定义的女性”到“自我定义者”的蜕变。但这条路的终点,不该是制造新的神话,而是让更多人明白:生命的辽阔,既可以如江河奔涌,也可以似静水深流。当社会能够同时盛放广场舞的喧闹与房车的轰鸣,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坦然地选择“成为自己”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进步。(欧阳极)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