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斑驳的撕拉片为何比AI美颜更懂年轻人?

当算法可以自动修复闭眼的瞬间、AI能够一键生成完美无瑕的肌肤、滤镜可以让任何人都拥有“网红脸”时,很难想象当下的女明星们会集体倒退回20世纪的摄影方式,还引发了年轻人效仿。“撕拉片美照”近日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

撕拉片照片。(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撕拉片这种可剥离即时显影的胶片,因其“一撕”再“一拉”的出片仪式感而得名。因为撕拉片的化学涂层让被拍摄者自带磨皮柔光,配合随机出现的色偏和斑驳,可以形成独特的氛围感,照片看起来像“自动美颜”了一样。实际上这一拍照方式主要在上世纪流行,进入千禧年后,随着数码相机推广,撕拉片逐渐小众化。

如今撕拉片再度翻红,部分因其稀缺性。撕拉片的主要厂商宝丽来和富士公司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停产撕拉片。当撕拉片的生产线正式停产后,全球范围内约余存50万张库存,加上其本身具有保质期,过期的胶片显影效果极其不稳定,最终有了当下“拍一张少一张”的说法。也因此,其单张拍摄费用接近400元(人民币,下同),有人戏称其为摄影界的“纸片茅台”。同时,手动撕拉显影的过程像极了拆盲盒。有人拍出“人生照片”,也有人因操作失误或者相纸问题拍出“失败废片”。

但撕拉片的稀缺性也为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当手机相册里躺着5000张再也不会看的照片时,撕拉片用其物理特性构建了全新的影像伦理。照片上的温度、药水的斑驳,都是时间的印记,不论“撕拉”出什么样的照片,它们都诉说着拍摄当时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但撕拉片的走红更多地暗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需求。相比数码相机的便捷、高效、低成本,撕拉片的“不完美”反而成了魅力。正是这些“不完美”,在当下这个追求极致清晰、完美无瑕的影像世界里,显得格外珍贵。另外,在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情感交流变得愈发浮躁。人们习惯了微信秒回、外卖速达,而撕拉片却让人们愿意花费时间等待未知的结果,这种慢节奏和不确定性,成为人们对抗浮躁、寻找内心宁静的方式。

其实,撕拉片并非近年来第一个走红的“复古产品”。此前,CCD相机涨至千元,拍立得相纸价格翻倍,甚至诺基亚老年机都被挖掘出“复古滤镜”潜质。这类风潮的共性在于:它们都引发了人们关于青春的记忆。

这一次是撕拉片火了,最珍贵的仍然是记忆,并不是那张过期相纸。毕竟,“人生照片”并不在于用了多贵的相纸,而在于拍照的那一刻是否值得珍藏。撕拉片真正的使命或许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完美、高效的科技时代,那些带有瑕疵与温度的事物,才是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存在。(王大可)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