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死亡≠冰冷,“治愈系”墓碑让我们学会温柔告别

死亡一词,似乎总伴随着泪水与悲伤、遗憾与怅惘。然而,在浙江杭州一座墓园,中国“95后”女孩沈钰璟正用一块块充满温度的“治愈系”墓碑,为130多个家庭搭建起一座座生与死之间的情感桥梁。海龟与鲸鱼共舞的七彩玻璃墓碑、重现牧羊生活的蒙古包图腾墓碑,还有刻有幽默问句“这回去哪儿”的旅行者墓志铭——这些不再冷冰冰的石头,正悄然改变人们对死亡的集体想象。

沈钰璟设计的墓碑。(图片来源:杭州“潮新闻”客户端)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死亡总是与禁忌和沉重捆绑在一起。墓碑,往往被视为一个终点的标记,是生者与亡者之间的一堵冷墙。但沈钰璟的设计让人们意识到,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爱的延长线。她用艺术的方式,为生命留下最后的温柔触摸,让墓碑不再只是沉默的石头,而成为叙事的媒介、情感的容器。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它是当代中国人死亡观改变的外在体现。以往,死亡常常是讳莫如深的存在,是家庭避而不谈的沉默议题。而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直面死亡,甚至用幽默、浪漫或极具个性化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它。他们愿意为亲人定制独一无二的墓碑,不只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延续一种情感的联系。生者通过参与墓碑设计的过程,重新“再认识”一次亲人;亡者则在这块墓碑背后,以更温暖的方式停留在亲人的记忆中。

而这样的“治愈系”设计,也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与当代表达。“慎终追远”“魂归故里”“生死两相安”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对生命终点的智慧表达。而沈钰璟的设计,恰恰是用现代视觉语言,去重新激活这些古老的文化情感。她把逝者的兴趣、职业、梦想、情感注入墓碑中,让“纪念”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生者未来生活的激励与提醒。

不仅如此,她的设计也重新定义了“墓地”这一空间的形象。从径山竹茶园的自然氛围,再到墓碑本身的美学呈现,这里更像是一个“有生命气息的纪念场所”。在这样一片竹林茶田之间,哀悼不再是压抑的,而是可以伴随鸟鸣、微风、光影而柔软下来。沈钰璟说,自己不仅在设计墓碑,更在打造一种“让人愿意久坐、愿意来思念的空间”。这种空间不是与日常生活割裂的“他处”,而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延续的延展地带。

或许我们该反思:过去的纪念空间为何总是让人感到冰冷与疏离?是否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死亡从生活中抽离,才导致那份压抑?而沈钰璟所尝试的,其实是一种公共空间与纪念文化的融合——她在用设计告诉人们,思念不必隐藏,悼念不一定悲怆。

沈钰璟说,与死亡频繁对话的日子,让她更加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这种感悟,其实也是“治愈系”墓碑最深刻的功能。它不仅仅在抚慰亲属的哀痛,更在提醒人们——生命的每一刻都值得认真过,值得被铭记。

死亡,是人类的共通命题。但或许,我们终于开始学会用温柔的眼光看待它。“沈钰璟们”的努力,是对冰冷死亡文化的一次温情修补,是对“好好告别”这件事的认真对待。

在石碑与竹林之间,关于死亡的新叙事悄然生长。那不是终结,而是爱的回声,是生的另一种回响。(叶长庚)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