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巴掌大相片花300元 “撕拉片”成中国年轻人新宠?

【本报综合讯】明星同款的风吹到了摄影界,“人生照片”有了新的呈现方式。近日的社交平台上,古力娜扎、刘诗诗、鞠婧祎、张凌赫等一众明星的撕拉片被流传热议,他们在一张即时成像照片上瞬间达到另一种风格的颜值巅峰,撕拉片也成为摄影界新晋“顶流”,被不少年轻人追捧。

济南一家照相馆可提供撕拉片拍摄服务。(图片来源:济南《海报新闻》)

成都封面新闻近日报道,撕拉片,顾名思义就是拍摄后需要撕、拉才能看到成品的照片。撕拉片像复杂版的拍立得,拍完照之后不会自动吐相纸,需要手动把相纸抽出,等待一段显影时间后再把它揭开,得到一张湿乎乎的负片,以及一张照片,这就是撕拉片。因为“强曝光”,镜头里的人物显得肤白又清透,具有不一样的美感。再加上明星的加持,撕拉片正式从发烧友中破圈,其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

摄影发烧友七七称,10年前接触到撕拉片,价格大概70元(人民币,下同)一盒,最便宜一盒58元就能买到,2016年停产之后价格小涨了一波,2020年开始疯涨。“如今大家只能在二手平台买到,有人愿意买单,也就有市场。”

在二手平台,撕拉片相纸一盒有10张,随着到期年限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2018年左右过期的要卖到2000元一盒,2019年过期的有商家卖到3000元一盒。不少卖家都称产品是绝版,通过冰箱保存,过期相纸不保证成像效果。

“2021年的时候99元拍一张犹犹豫豫,2025年已经398元一张了。”面对价格的上涨,网民小雪对撕拉片开始望而却步。在中国不少摄影写真馆都推出了撕拉片服务,体验一次撕拉片要200元至400元,比购买一张相纸的价格贵十倍。

“撕拉片其实不属于大众消费品,以前是拍大画幅用来测光的,调好光圈快门,撕拉片先上,没问题了再上大画幅胶片。”七七说,如今市面上的撕拉片都已经过期,因此显影失败率高,拍照片相当于“开盲盒”。

正因为撕拉片已经停产,“拍一次少一次”成为商家口中的绝版浪漫,于是不少年轻人精心打扮,在生日等重要时刻走进照相馆体验,成为一种纪念方式。拍过撕拉片的张雯认为:“虽然价格有点小贵,但是仪式感和情绪价值拉满,没有参数和滤镜可以调整,也没有重拍一次的机会,当下那一秒记录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撕拉片的稀缺性吸引了许多人,但它真的价值如此吗?

济南《海报新闻》报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年轻人追捧撕拉片这一现象体现了稀缺效应。”有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往往会认为稀缺的东西更有价值。“拍一张少一张”的特性激发了年轻人的占有欲和收藏心理,让他们觉得拥有撕拉片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从而愿意为其支付较高价格。

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现象也正在其他领域复刻——CCD相机价格三年涨15倍、黑胶唱片年销量突破300万张,均印证着年轻群体对“过时技术”的盲目崇拜。

“年轻人在面对潮流时,保持理性判断至关重要。盲目跟风不仅可能带来经济压力,还容易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心理学家建议,年轻人应静下心来探索真正热爱的领域,收获更持久的快乐与成就感,在此过程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构建更有意义的社交圈。(完)

分享到:
来源 本报综合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