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蒜鸟”火到美国,方言文创成为生动的城市符号

近来,在武汉的街头巷尾,一只头似蒜瓣、身如圆鸟的毛绒玩偶成为游客争相抢购的纪念品。这只名为“蒜鸟”的文创产品,以武汉方言“算了”的谐音为卖点,内置童声方言的趣味互动,半年内销量突破10万只,甚至卖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谁也没想到,一只会说方言的“蒜鸟”成了武汉的最新“代言鸟”。

“蒜鸟”文创玩偶。(图片来源:中新网视频截图)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温度。武汉“蒜鸟”的走红绝非偶然:鹦鹉造型呼应着“九省通衢”的开放基因,头顶的蒜瓣呼应热干面中的经典配料,而“算了”的谐音梗则将武汉人特有的豁达与幽默具象化。“蒜鸟”的成功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当方言被具象化为视觉符号,它不再是封闭的交流系统,而成为唤起群体共鸣的文化介质。武汉人从中看到乡音的温度,外地人则通过玩偶触摸到城市的性格。

当故宫文创以宫廷美学征服众人,当三星堆盲盒引发考古热潮,中国文创产业正在探索第三条道路:用生活化的方言解码文化基因,以轻量化的载体承载文明的重量。它既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引发的理解隔阂,又通过日常化场景透出文化亲近感。

方言文创正在开辟一条润物无声的文化“出圈”路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活态基因库。每一种方言都如同文化DNA的双螺旋结构,携带着历史的风霜与记忆的温度。“灵得不得了”“好叻啊”“嘹咋咧”“老带劲了”——这四句方言发音天南地北,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厉害!

方言文创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GDP,而在于能否让城市文化在会心一笑中荡漾开来。正如这只总在说“都不容易”的小鸟,最好的文化传播,永远是带着温度的共鸣。

当“蒜鸟”在异国他乡展翅,它带去的不仅是武汉方言的幽默智慧,更是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胸襟。期待方言这把钥匙,开启更多文化对话的窗口与心扉。(司徒时)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