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在世界读书日,让AI成为我们的“文学导游”
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科技发展至今,当算法开始提炼知识点,当语音助手“代读”整本书籍,科技让阅读变得简单,但阅读不应因科技变得敷衍。在人工智能(AI)时代,书籍更是抵抗认知殖民的庇护所;在技术照亮所有捷径的今天,或许真正的奢侈,正是保留迷路的能力。
中国小朋友在阅读图书。(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加缪曾说:“真正的读者应该让书成为自己的延伸,而非让书成为自己的极限。”在技术搭建的认知快车道上,我们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阅读自由,实则正被驯化成知识消费者。神经伦理学家Patricia Churchland指出:“镜像神经元系统只有在共情阅读中才能完全激活,这是人类区别于AI的情感操作系统。”算法喂养的“深度阅读”,就像人们用VR设备体验登山,能模拟心跳却无法感受岩石的温度和山间的微风;语音助手的朗读,如同给莫奈睡莲池注入人工色素,色彩鲜艳却失去了光影流动的美感。
AI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知识获取方式,并重塑阅读的边界。AI无法代替我们的阅读,却可以是最佳的阅读伙伴。它可以让文字跃然纸上,带人们感受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它可以“复活”李白,让人们与他对酒当歌;也可以重现《三体》的宇宙苍穹,让人们漫游其中。文学作品可以通过AI照进现实,人们也可以从AI这座桥梁走进书中。AI不是冰冷的解码器,而是人们的“文学导游”。然而,它终究不能替代我们思考,而能为人们照亮更多未被发现的思维小径。
林语堂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AI可以是阅读的良师益友,却永远无法替代人们翻动书页时的心流,无法模拟与作者隔空对话的震颤,更无法复刻思想沉淀后的释然。世界读书日提醒我们:在算法的浪潮中,唯有坚守深度阅读,才能让每一个灵魂在文字的灯塔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不止今天。(司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