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副刊

西藏之歌 CCTV-4《中国文艺·弦歌西藏——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特别节目》

作者:陶臻

这是喜马拉雅顶天的高音,是雅鲁藏布江奔流的韵律,是雪花漫天飞舞的节奏,是冒雪顶风雪莲的风彩!一部记录着:高原的呼吸,时代的脉搏,西藏人风骨的CCTV-4《中国文艺·弦歌西藏——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特别节目》,高歌了翻身农奴唱新歌的壮丽乐章----西藏之歌!

西藏和这台《弦歌西藏》,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西藏人民爱唱歌,唱新歌。无论在何时何地,最早感觉到的是声音----那种特有的高亢、辽远、自由、奔放,满载着大自然的气息、生活的热情和那种浓厚的宗教氛围的灵空。

这台节目的歌曲,我会唱许多。我边看边唱,随着歌声飞扬,又走进了西藏,回味着那些刻骨铭心的难忘岁月……

西藏人民爱唱歌。只要有藏民,无论男女老少,年长年幼就有歌声!1980年,我随地矿部西藏科考队到西藏阿里日土多玛一带进行地质科学考察,主要是确定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对接的缝合线。托福西藏的天地灵气,我们找到了!


当年从拉萨到阿里狮泉河,没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只有人和牦牛走出的小路,也有某些路段有汽车行驶的痕迹。虽然一路颠簸,飞沙走石,但却有藏民的歌声一路陪伴,给枯燥艰苦的旅行送来了异乡的高原风情。

在拉薩适应高原高海拔生活期间,我是用心地体验了当地的“歌声世界“

藏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爱唱歌爱跳舞,热爱集体活动。他们嘹亮的歌喉和潇洒、优美、刚劲的舞姿,常常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使我们大开眼界,这是在汉族居住的内地所看不到的。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的拉萨,成群结队的藏民们总是穿着盛装,提着盛有酥油茶的小罐,带着糍粑和青稞酒,举家或数家人到罗布林卡(公园)去享受快乐的一天。他们一路载歌载舞,有说有笑,全然不顾及街上的行人。而且观望的人越多,他们就越发唱得更欢,舞得更狂。即使夕阳西下,寒冷即将降临,狂欢了一天的男男女女们仍然意犹未尽,继续在大街上又唱又跳的,他们快乐着、奔放着,仿佛在告诉人们,他们是多么幸福!不只是一个星期天,而是每个星期天都如此,要是遇上大型的节日,那个场面就更不用说有多热闹了。

这种情景不仅在大城市能看到,而且在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僻壤小山村也能看到。

一次我们在盘旋的高山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阵阵的歌声,寻着歌声的方向,我们就看见了一个小村庄的打谷场上有几十个男女老少,排成一圈,围着谷场绕行,他们一边大声地唱着悠扬、高亢的山歌,一边狂热地挥着胳膊,舞着腿脚跳锅庄。没有观众,所有的村民都是演员。当看到我们的车队时,他们跳得更起劲了,村民们用高歌热舞和笑脸向我们问候,我们也高兴地冲着他们使劲儿地鼓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自娱自乐、没有观众的表演。这就是这种豪放民族的特点,也是他们的时尚。我真心地欣赏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性格和知足常乐的心态,也从心底羡慕他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尽管当时他们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穷快活。这是我们汉族和汉文化所远远不及的,我感到我们活得过于沉重、拘谨,而藏在心底里的心事也太多了。

记得在西藏日喀则的日子里,一天,一觉醒来,招待所对面山上的歌声和情景使我们惊喜若狂,震撼无比。大约百米高的小山上人山人海,挤满了男女老少。山的中央拼接出了一幅巨大的戴有宗教色彩的彩画,整个山上彩旗飘扬。虔诚的信徒穿着鲜艳的藏服,手拿转经,口唸着经文,很有规律地,很有持序地,围绕着山体以顺时针方向绕行。时而,一起高声唱诵着经歌;时而,又鸦雀无声,静静地聆听着年事已高的资深喇嘛站在山体中央誦经。人们的脸上显露出沧桑的情感和祈福的期盼。一眼望去,在通往这个神山的小路上,来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望不到头。可能那天是藏民的宗教节日,可能与位于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有关,班禅曾经在这个寺庙住过多年。

由于大部分同事因食物中毒,加上缺氧反应,住进了解放军的医院了,队伍只好停止行进。我们幸免中毒的4个人,有了10余天的“空闲”,成了时间的主人。每天都被外面优美的歌声吸引。原来招待所外面正在盖楼房,五十余人载歌载舞地在房顶上用木槌压实屋顶。而且独唱、合唱,形式多样,歌声此起彼伏。我真不敢相信,她们的歌喉怎么那么好?.高亢、嘹亮、悠扬、舒展、抒情,几乎不用麦克风就可以传到几里之远,特别是唱出了高原特有的神秘的空灵和那奇妙弦律的悠长拖腔。一听到这种悠扬的曲调,就会自然地融于在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地、藏羚羊和牦牛中,就会联想到酥油茶、青稞酒和哈达!

在以后的旅行中,我也多次听到类似的歌声,看到相似的舞蹈。十分有趣的是,即使在高海拔的深山旷野处,只要有村落,只要有人烟,就会有歌声,有舞蹈,有欢笑,有快乐!哪怕在冰天雪地帐篷里,哪怕是没有一个观众。探其缘由,可能与这个民族生活在世界屋脊有关。这种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环境锤炼了他们宽广的胸怀和放任无羁的性情;练就了他们敢于挑战高寒的勇气和顶天立地的豪迈、雄伟的气概。我们在西藏野外8个月的时间里,也感染了这种气息,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当我们每每站在高山顶时,也不由自主唱起来,当然高音上不去,长音气不足,但高昂的情感不亚于藏族同胞。

其实当年藏族兄弟的生活是貧困的,许多家庭除了一群羊,简易的帐篷,一个小铁锅,一张羊毛毯,一把小刀,一杆猎枪和仅一身的皮袍以外,几乎一无所有。然而他们的生活里总是有歌声,有舞蹈,血脉里流淌着藏族的风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都聚焦在劳动和劳动所给予他们的乐趣上。情感由劳动而生,欢乐从劳动中来,生活在劳动中变样。他们满足眼前的生活,不刻意地追求什么,跟着感觉走,豪放无羁,不瞻前顾后,“今朝有酒,今朝醉”!看来唱歌跳舞与物质生活无关。那些岛屿国和部落,甚至还在原始社会,唱歌跳舞却比我们所谓文名社会里的人要多得多!

他们的这种文化风俗和生活情趣是我们所羡慕的。汉民们太拘谨了,往往是“心里有”却不敢说,不敢唱,不敢跳。改革开放这些年,虽然有了改变,但与藏民爱唱爱跳爱动的性情相比,还相差甚远。

这可能涉及到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社会结构、审美与价值观、社会心理与历史记忆等多个层面、多个方面。我们汉族之所以含蓄、收敛,与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连,受到儒家文化、农耕文明的影响极大。汉族并不是“不爱唱歌跳舞”,不是唱歌跳舞的水平不高,而是更偏向在诗文、书画、琴棋中表达情感,强调“含蓄的美”;而少数民族则更多通过直观的歌舞来释放情感。

如今的年轻人能歌善舞的激情比我们老一辈强,比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强,他们敢表达,重体验、追个性、争自由、讲平等、善于接纳多元文化,宽容差异。看来,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会越来越融合,正在走向互敬、互爱、互补、互进的那一天!

如今,西藏之歌传遍全世界,几乎国人都会唱几首西藏的歌,这与国家振兴西藏的国策是分不开的,与民族平民族自治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我爱西藏之高,我爱西藏之美,我爱站在西藏的高山顶上唱西藏之歌。更爱多民族祖国的大家庭和上天赐给的壮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

诗言志,歌抒情,诗歌不分家。

歌声是生命:让人感受到存在的活力和真情;

歌声是力量,鼓舞人心,给予希望与勇气;

歌声是回味:唤起往事,把人与过往的情感重新连结;

歌声是思念:常承载着乡愁、亲情、爱情,虽时光流逝,但真情未了!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