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副刊

鲁鸣《倒着活》专栏:暗示的力量

文/图:鲁鸣

A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金融团体训练,学到一门很好的功课,即“You become positive when you stay with positive persons":和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你变得积极向上。在那几天的训练里,我心情格外得好。因为在我身边的人都生活得很有动力很乐观。

不管一个人多么独立,她/他必受周围的人或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多时候是以暗示方式进行的。也就是心理学里所说的无意识或潜意识。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们都很重视暗示的心理作用。

举一个例子。北欧冬天漫长。在长期阴冷的天气里,人就容易忧郁烦闷。这就是一种暗示。曾经有两年我经常去北欧驻纽约文化中心看电影,非常喜欢,很写实,简洁深刻,揭露社会悲剧,但最终我还是停止去了。原因就是北欧电影大都是叙述人们的精神变态、乱伦、家人邻居不和睦……。北欧人高大,其语言生硬,悲剧被其演员表现出来,往往更刺激,效果更加倍逼真。老看这种电影,难免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无奈感觉在心里蔓延。

我儿子喜欢看喜剧电影,厌恶悲剧电影。我和妻子就整体而言,更喜欢欧洲电影。我俩收集的碟子,多半是欧洲电影。有一段时间,我从图书馆借回一大堆欧洲电影碟子,和妻子不断地看。儿子生气了:“I am very serious.Why do you guys always watch these kinds of very wired movies?”(我非常严肃问你们:为什么你们老要看这种很离奇的电影)。他其实中文说得不错。这时他因为很生气,就不得不用英文来表达。

妻子和我看到儿子这么认真,就商定以后在他面前少看欧洲电影。我们选择的欧洲电影,大都是获奖的艺术经典电影,这些电影大都是悲剧。因为悲剧的震撼力量显然是喜剧难以比拟的,但难免容易给观众留下负面的心理暗示。

(暗示/鲁鸣摄/波士顿)

B

暗示的力量之大,我们自己常常难以估量,即使知道也往往是事后诸葛亮。

华人喜欢攀比。这已是我们自己公认定论的现象。仔细想想,攀比本身并不是坏事,它让人产生动力而积极向上。糟糕的是,华人总是走极端。其实,别的国家的人也都喜欢攀比,只是每个民族攀比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美国梦就是一种攀比:大家都要买大房子。严格来说,很多中产阶级不应该买大房子。有一对华人夫妇买了大房子,请男方父母从中国来住在一起帮照看孙子。这夫妇只允许父母最多能开一盏灯。可房子大,有些地方没有窗或光不足,不得不开灯)。这对夫妇去度假,连米都锁起来,不让其父母“浪费”。

还有一对美国夫妻,在曼哈顿拥有公寓,请我的老同学去帮遛狗,因为他们去度假,他们对我的同学说:“冰箱的东西,你随便吃。”有一天,我的同学饿了,便不客气打开冰箱。她既吃惊又失望,里面除了几块简便面包,什么都没有。

如果不是当事人自己说出来,我简直都不相信这两件事是真的。

虽然这是极端例子,这其中的道理只不过是常识罢了:显然,钱就是那么多,你把其中很多花在贷款和房子相关的消费上,你就不可能把钱大方地花在其它方面。如果你在超市,看到很多美国人手里拿着一张张从报纸杂志上剪辑下来花花绿绿的coupons(折扣卷),对着看在找商品,不要奇怪。我和太太在美国这么多年,硬是没养成这习惯。太烦。又省不了大钱。如果拿折扣卷,那我们手里拿的一定是那家店的单一折扣卷,买任何东西就只需它即可。

很多人消费,其实并不是自己所需,而是被别人或广告暗示出来的,分不清什么是自己必须(must)享受还是应该(should)享受,分不清需要(need)和想要(want)。等到买下了房子,才知道做房奴的滋味。可是房子不是衣服,买错了不能退或扔掉。

当暗示的东西由无意识成为强烈有意识时,人会用情绪代替理智。性爱就是如此。性激素达到一定量,就会有性冲动。可是众所周知,人的性欲望大多不是由生理直接引起的,而是有非生理的暗示进而引起性冲动,性激素才真正汹涌澎湃。当你碰到心爱的人,她/他的某一个动作或眼神都会成为暗示,而让你心驰神往。

有时,这纯粹是错觉,对方并没有这意思,因为你渴望,便误以为是暗示。有时,正相反,你却没有领会对方的暗示,错过了美好时光。最好的性爱是没有理智,尽情起舞。

情爱亦是一样。太多的理智,使情爱成为一道难吃的甜点,很可能索然无趣。然而,因为形形色色暗示的力量,人常常无法控制在情爱中的情绪。更多的时候,人选择和某个人结合,表面上好像是挺理智,都有爱的缘由------人们不愿意用“条件”这两个字,好像爱有条件就俗气了。其实,人间的爱哪里没有条件,只是受暗示的影响,为了表明自己爱的高尚纯洁,人们都爱用“缘份”。这样的例子太多。我们常常不推敲,被社会被时尚暗示得身不由己。

人很可怜。不是吗?暗示可以把你打倒。

(暗示/鲁鸣摄/纽约州)

【鲁鸣简介】在纽约从事信用风险分析。跨界写作和摄影。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医学系社会心理学专业。最早网络诗刊《橄榄树》创办人之一和编辑。已出版文集《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长篇小说《背道而驰》,诗集《原始状态》和非文学专著《软能力》。台湾新诗首届双子星奖获得者。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