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专栏】量和质的思考
作者:杨萍
在过去的六十年中,食品质量出现了惊人的下降,主要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中多种营养必需矿物质和营养化合物的含量也出现了下降。全球范围内,食品营养质量下降的潜在原因已被确定为矿物质营养素应用混乱、偏爱营养价值较低的品种/作物、使用高产品种以及从自然耕作向化学耕作转变相关的农艺问题。
同样,大气中或人工合成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也可能导致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营养质量的大幅下降。自古以来,小米、传统水果和蔬菜等营养密集型作物就被广泛种植,是最重要的主食,但过去几十年来,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在稳步下降,在绿色革命时代之后更是急剧下降,因为它们与高产品种的马铃薯、番茄、玉米、小麦和大米等主要商品相比经济竞争力较弱。由于不了解传统营养丰富的饮食和生态友好的有机耕作方法的重要性,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口免疫系统较弱,营养不良严重,并且由于饮食摄入不足和食物营养不足而患有多种营养缺乏症。
这篇评论强调了平衡和充足营养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土壤生物多样性和肥力的必要性:这些是营养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福祉,还强调了缓解粮食作物营养密度下降的可能方法。
目前,由于饮食营养不良,人们吃得过多,但营养不足。从绿色革命前的食物中获取同等浓度的营养非常困难。由于环境、遗传和田间土壤稀释因素,过去50至70年间,苹果、橙子、芒果、番石榴、香蕉等重要的商业高产水果以及西红柿和土豆等蔬菜的营养密度损失高达25-50%或更多。
那么我们自己在后院种的蔬菜和水果营养价值如何呢?
刚刚开始种菜时,原因很简单。想吃一些超市买不到的家乡味。比如莴笋,蒜苗,枣什么的。
后来发现自己种的蔬菜或者水果味道特别鲜美浓郁。记得我在“秋季说梨”文章中提到过店里买的鸭梨味道越来越淡,不怎么好吃。前几天摘了一个比核桃大一点的小鸭梨。心里没抱什么期望。但梨味十足,让我吃了还想吃。
既使自家种的萝卜和白菜味儿更加浓郁鲜美可口。前几天从后院采摘的白菜之鲜美更是令我心情愉悦无比。难道是因为在地里成熟或者新鲜的缘故?还是因为营养密度更高的缘故?或者因为没有用农药及催熟的过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家种的茄子辣椒什么的往往长的个头非常小。而超市里卖的茄子辣椒个头大了一倍都不止。而且油光发亮。在冰箱里能放好久都不坏。所以我觉的自种的蔬菜水果营养密度肯定比较高。当然高多少就因人因地而异了。
但是刚开始种菜各种长得挺好的,时间越长菜就长的就不够好了。虫子开始多了,地里的微量元素是不是也慢慢的流失了呢?而且我发现自己每年都种几乎同样几个品种的蔬菜。地里的养分怎么得到补充呢?既便是使用有机肥料,因为量小,也不足以改善整块土地的结构状况吧。
许多果树越长越大,果子产量逐年增加。有时候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人们常常施肥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果树的生长环境中的养分是不是也越来越少了呢?
果树也有大小年之分。大年产量特别高。但小年过后又是大年。我已经许多年都没敢给果树施肥了。果子似乎也没有越长越小,反而更大。是不是产量越高品质就会降低?是不是应该把果树修剪小一点,少结些水果呢?自然界中的植物土壤循环系统是怎样运行的呢?
越想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还不容易找到答案。欢迎各位一起讨论帮忙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