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科学、哲学 、神学

作者:陶臻

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课题,科学、哲学、神学的关系很难看到清晰的图景。抱着学习的态度,写下了这篇学习笔记,想就科学、哲学与神学及其相互关系谈点粗浅的读后感,以期待抛砖引玉。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神学?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从研究对象看,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从同实践的关系看,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就自然科学而言,它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基础科学和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等,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根据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基本问题。

随着哲学逐渐变为一个专门的学问,学院化的话语体系更是筑成了一座高墙。实际上,这些附加在哲学上的神秘面纱一旦被揭开,就会发现那个根本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哲学并没有那么玄妙,它只不过是一种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本身就是逻辑推理,它是研究纯粹概念的学科。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话来说,哲学就是以“不自相矛盾地说出一切可以说出的话”为目的。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那样直白:“我们——人类——是一场交谈”。哲学就是试图让这场交谈更加精确,且更有意义而已。

神学广泛指所有对神(上帝)或人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神学一词的希腊文的“神”和“学说”两个字组合而成,字面上便有建立人类对上帝正确认识的学说之意。在罗马的君士坦丁与狄奥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后,在欧洲,神学多被用以指称基督教神学,但在基督教神学之外,还有伊斯兰教神学、犹太教神学等神学体系。

2.科学和神学各自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神学涉及的领域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就研究方法而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

科学实验法是实证法,用实验结果来正明假说的正确与否,而且实验具有重覆性;

数学方法用数学公式来计算理论推论的结果的正确性;

系统科学方法是研究关于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无限大、无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一种普遍存在。系统科学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二是它的理论基础不仅是系统论,而且还依赖于各有关的专门学科,与现代一些数学分支学科有密切关系。如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等。

哲学研究方法就是思辨。思辨可以有三种形式:演绎式思辨;归纳式思辨和顿悟式思辨。哲学的研究,一般来说不适合于实证性的实验研究,诸如辩证唯物论的物质、神学的上帝都是无法用自然科学那种实证的实验手段予以证实的。

演绎式思辨:从一般性的概念或原理出发,推导出个别事物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必然性,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具体事物上。

归纳式思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事物或知识的认识、感知,进行概括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它的发展历程是从实物或知识片段到概念、关系、系统、整体,有助于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或原理。

顿悟式思辨:一种灵感的闪现,通常发生在长期思考某个问题之后。它有助于产生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是哲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至于神学的研究方法:它重视研究对象的处境,称之为实践神学。首先,它研究的对象(人)在当下的处境中所面对的问题,然后在实践的经验和体验中来认识神的启示,再把这些启示带入情境中去实践,来强化自己的信念;

第二,人也会透过行动和实践,来改变和创造环境。随着环境和人的变化,人们会不断地反省,不断地研究,在研究中就有了新的做法和新的经验

第三,其方法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交替的过程,目标是要让信徒和教会在不断变动的处境中,能够忠心于元首基督,并且思考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实践信仰;

第四,实践神学的研究必须以基督为中心,信徒和教会要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耶稣基督的要求,可以将此实践称之为“基督的实践”,它的意思,是指在现今的处境中,复活的基督是透过圣灵的恩赐,通过教会来进行工作的。

3.科学、哲学、神学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理解“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许多疑问:信仰和科学冲突吗?科学和宗教是对立的吗?科学家有宗教信仰吗?宗教是科学吗?哲学在科学和神学中起什么作用?这三者之间有主次、先后和高低之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总在喜爱“多思”,总爱问“为什么”的朋友里探讨着,其答案还在各自的思考之中。

有一个关于信仰的调查结果显示,据2024年的最新估计,全球基督徒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组织,其中的许多科学认为,信仰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哲学、宗教之间并非是排斥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由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复杂和敏感,而本人的学识不够,能力有限,水平较低,还仅仅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摘录一些多种观点的有关三者关系的语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能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使读者从中能学到一些知识。

“这确实是科学和宗教的不同之处。科学需要证明,宗教需要信仰。科学家们不会试图证明或反驳上帝的存在,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实验可以探测上帝”。

“因为宇宙万物都被认为与上帝一致。我们对上帝、物理或其他任何事物的看法最终都取决于视角”。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科学探索的极限。然而,它的真实含义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和深刻。这个说法并非字面上的意思,即科学最终会归结为宗教信仰。相反,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宇宙奥秘时的谦逊态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腿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眼盲的。’这句话强调了科学探索与精神信仰之间的互补关系“。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提醒我们,科学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而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永远是有限的。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和对可能性的开放态度”。

“面对这样的科学难题,一些科学家可能会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自然法则如此复杂?是否存在某种更深层次的原理在支配着这一切?这种思考方式并非转向神学,而是对科学本质的更深层次探索”。

“事实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表现出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之情。爱因斯坦曾说:‘宇宙永恒之谜在于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个奇迹。这种敬畏并非宗教信仰,而是对科学探索无限可能性的深刻认识”。

“科学与神学并非对立,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科学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探索自然规律,而神学则试图回答那些超出科学范畴的终极问题。两者各有其独特的方法和价值,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的完整图景”。

“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至关重要。正如‘三体问题’所展示的,自然界中存在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应让我们放弃探索,而应该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同时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所谓“三体问题”是指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它指的是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有人误以为“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由一系列的“信念”构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宗教,这显然是对科学缺乏了解。卡尔·萨根等人解释说,“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构成科学“知识体系”的“信念”或“结论”并不是确定不变的,不像宗教、某些哲学流派那样被看作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反而是向所有人开放,随时准备接受任何检验,经不起检验的就会被抛弃,而更新的“结论”会被纳入进来。所谓“科学精神”,正是提倡一种不断质疑与检验的态度”。

“基督教一神论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基础,当今实验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正是源于基督教倡导的理性经验主义,在欧美占支配地位的基督教信仰,为科学研究建立了大前提,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法论,使现代科学孕育于西方成为历史的必然。基督徒是发展现代科学的中坚力量,一大批虔诚的基督徒以极大的热忱献身于自然科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现代各学科的奠基人。基督教和近现代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

“基督教坚持一神论的世界观,相信神创造了宇宙万物,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人可以凭借由神所赋予的理性去认识神所创造的宇宙万物,进而认识神、荣耀神。人可以从观察大自然开始(经验),借着归纳和演绎(理性)提出假设,然后再用实验来证实、修正或推翻这种假设。有人称此为经验的理性主义。当今实验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正是源于基督教倡导的理性经验主义”。

“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没有把“自由”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难对科学情有独钟、孜孜以求”。

“没有任何资料证明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而且爱因斯坦也并非向人们所想的那样晚年开始转向神学。他曾在给一位工程师的回信中提到:“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爱因斯坦所信奉的“上帝”并非神学上人格化的“神”,而是斯宾诺莎式的自然神,一种神即自然的统一体”。

“牛顿不只是晚年才转向神学,纵观其一生都是在为神学所服务,其伟大的力学三大定律也是为上帝存在寻找科学上的依据。因此很多的科学研究、哲学观点,都是出于维护宗教的目的,或者说在彼时,神学、哲学和科学,尚未如今日这般泾渭分明”。

4.量子力学给神学带来的新思考?

量子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但又有可能解释人们在意识方面的一些困惑。

例如,上帝是否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以上的地方。我们在空间科学中使用了许多科学和技术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认为原子和粒子的微观世界是量子力学。

这个理论支持了所谓的量子纠缠:诡异的连接粒子。如果两个粒子纠缠在一起,当你操纵它的时候,你会自动操纵它的搭档,即使它们相距很远,而且两个粒子没有相互作用。这意味着纠缠的亚粒子A和亚粒子B双方的性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纠缠在一起的,即使它们位于不同行星球上的不同实验室。如果你测量A的旋转,你发现它是正向的,然后想象一个朋友在完全相同的时间测量自旋的B,为了维持物理原理,她必须证实B的自旋是反向的,他们都有50%的几率自旋为正或负。

但这就是事情变得模糊的原因。就像亚粒子A,B有50:50的机会是正的,所以当A的自旋状态被测量为正的时候,B的自旋状态“变成”负的。换句话说,自旋状态的信息瞬间在两个亚粒子之间传递,这种量子信息的传递显然比光速要快。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描述为“幽灵般的远距离行为”,这的确是相当怪异的效应。

所以,至少有一种东西比光速还快:量子信息。这并不能证明或否定上帝,但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物理的角度来思考上帝——也许是一簇纠缠的粒子,来回传输量子信息。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甚至在多元宇宙同时存在?

于是,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上帝让星系旋转,同时也让行星自转——把信息包从一个宇宙抛到另一个宇宙,以保持万物和谐。幸运的是,上帝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保持空间和时间结构的运动,所需要的只是一点信念。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被转递的信息是什么呢?

根据量子力学,在你真正测量它们之前,粒子被定义为处于不同状态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是处在量子的叠加状态。它叠加的是大量的信息,这是目前的计算机的信息量所不能比拟的。


近20年里,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一直在宣传一个天方夜谭的理论,他称之为“量子灵魂”。他认为灵魂真实存在。当时,在主流物理学家眼里,这个89岁的老人已经有些老糊涂了,好好的科学家怎么能弄神弄鬼呢?然而这位极具争议的学者,却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奖评委会的认可。他20岁出头就被誉为牛津大学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他以数学家的身份进到物理学的领域,成为霍金的挚友。由于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重大成就,用数学计算证实了宇宙空的存在,获得了诺贝尔奖。199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爵位。198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皇帝新脑”,他第一次阐述了一个惊人的思想:灵魂存在!

就一般的认知,灵魂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一种无形的精髓。神学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肉体独立存在,漫游宇宙;科学认为灵魂离开肉体就不存在了,生命死亡,灵魂也随之死亡。而罗杰。彭罗斯以为灵魂可以脱离身体独立存在,并且灵魂永世不灭。因此讨论灵魂的永恒性,归根结底是在讨论生与死的问题。

以上介绍的是关于灵魂是否存在在太空的问题,想强调的是彭罗斯以为灵魂可以脱离身体独立存在,并且灵魂永世不灭的论断是值得重视的。我想这些信息,可能就是“上帝”和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的不死的灵魂的量子叠加态。

从1956年发现中微子至今,已有8位科学家因为中微子的研究而获的诺贝尔奖。中微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穿透力极强,科学家很难捕捉到中微子,觉得它看不见,摸不着,像幽灵一样,因而称之为“幽灵粒子”。暗物质也是透力很强,被称为“宇宙幽灵”。这两种幽灵很可能解释灵魂的存在。可喜的是中国科学院在广东江门建设了地下700米深的中微子实验室中心的探测装置,就是用来捕捉“阿飘”(幽灵中微子)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四川锦屏山,建造了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深度达2400米。这是为了探索宇宙暗物质之谜。之所以要这么深,是为了减低宇宙线的干扰。期待这两个地下实验室传来好消息。

最近,接触到了“特异功能”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对“特异功能”发生的机理有了新的认识。特异功能大体表现在意念摄影、隔空遥感、意念打洞、念力催发小麦种子、跟植物沟通、让时光倒流等诸多方面。她们这些“特异功能人”的功能是天生的,那么,是不是与“上天”有关联呢?

我记得“特异功能人”孙储琳对我说过,她的超能力很多都是通过打坐修炼跟另外空间的师父们学的,其中一位就像道家鼻祖老子的形象。所以她的特异功能中保不齐还真的有道家的功夫。孙储琳几乎每天晚上打坐炼功,离地半尺,在她大脑前面的“屏幕”中师傅显现出来了。于是,她跟随师傅行走,按照师父说的练功。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在意念里显现出来。她相信这些师父都来自于“高智能信息场”。

量子力学打开了破译微观世界的新通道。著名人体研究科学家沈今川教授就提出了“超时空全息宇通功能态’的理论。他认为:“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小到扱微小的全息量子均有相应的物质、信息、能量、意识、智能、和生命属性……全宇宙也有这些全息属性!即均有这六种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物质、信息、能量、意识、智能、生命的全息属性,万物皆有灵”!

以上种种不知是否已经基本回答了“上帝灵魂”的问题?

5.你有对神学的一些初步认知吗?

据一些资料显示,全世界70多亿人口中,有84%有宗教信仰。根据2024年的最新估计,全球基督徒人口约为26.3亿,占全球人口的33%。这么多的人有信仰,这个巨大的惊人的数据,就充分说明,存在就是事实,就是人心和民意所在!不管你有没有信仰或有什么信仰,都要抱谦恭的态度,尊重的态度、敬畏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

科学、哲学、神学,三者是人类智慧的统一体,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缺一不可的保证和力量!总而观之,科学、哲学、神学相互之间没有“终结”的结局和趋势。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高低之差。有的是互补互助互邦的密切关系。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哲学是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而神学则是人类心中的魂,是意识和力量,是精神支柱。就一个人来说,科学就是人的躯体,哲学就是大脑,而神学就是大脑中的魂,是信仰的中枢神经。

我曾就万能的上帝会是什么样子的问题,请教过不少有高学历的基督徒。他们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但并非神学上人格化的“神”,而是指导宇宙的一些自然原理和理性法则,也可以叫做“上帝的科学定律”、“宇宙的幽灵”,将其扩展开来,就是量子的叠加,将人类现今为止的三大领域里的科学、哲学和神学的经典法则汇聚在一起;也是量子纠缠,在宇宙广阔的空间里,传递着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信徒们可以无时无刻地与上帝对话,因为发生量子纠缠的条件,就是心诚。一边心中有敬畏,祈求好事,另一边就会促使心事变为现实。

以上的初浅、肤浅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看法,都是我的点点真实的感悟,望批评指正!

一位英国作家、幽默作家和讽刺作家自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1948--2015),在他的《死神》(Reaper Man)里有一句名言:“光认为它的速度比任何东西都快,但它错了。无论光速有多快,黑暗总是先它一步到达,等待着光的到来”。说明黑暗不仅有速度,而且比光速还快。看来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尽的。

爱因斯坦去世前,却给世人留下了一句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别担心,我只是比你们先走一步。”这句颇具哲理,让人浮想联翩,也可能是追随上帝去了,还是继续他钟爱的科学研究呢……

6.对科学和神学的一些感知

1)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知之甚少,现有的理论也只是主观之见。

据科学家研究,我们地球的质量不到宇宙的0.05%。我们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去真正理解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去理解未来,是很难做到的。相对客观世界来说,现今所有的人类的人知都是主观的,都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因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有的能量形式,只是整个宇宙间4%,的能量。只有4%的资料就下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呢?如果是论文答辩,肯定是通不过的!

2)宇宙中存在着人们看不见的物质世界---极其大量的基本粒子。

在其余的96%中,23%是暗物质,只知道是一种物质,但是科学家还不知是什么物质,只好叫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无时无刻地成吨成吨的穿过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毫无感觉。还有物质世界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它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穿透能力很强,可以穿透直径为12700公里的地球,而毫无阻拦。但是至今人们对中微子知之甚少,科学家称之谓“幽灵粒子”,其意思像鬼魂一样,来无踪,去无影。

3)地球上的生物的少数物种和人类中的极少数人有着非一般的特异功能。

在地球上的许多物质,我们人类是看不见的,也是感觉不到的。可是在地球上蜜蜂采蜜,它看到的不是鲜花,而是花蕊的紫外线。金鱼可以看到远红外、近红外,我们人来眼中的世界与许多生物和某些个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到这里,联想到所谓的特异功能,她们的触觉、听觉,特别是视觉非常发达,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的视觉波段是390纳米到700纳米,她们的视觉波段就会比较宽一些。那么,这么多宗教信徒信上帝,或许他们真的看见了或感觉到了。探求究竟,很可能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先知先觉,能看到、感觉到许多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吧!

4)关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一点看法。

我们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听起来,似乎是要靠神学来解决科学问题。的确,随着科学的与时俱进,量子纠缠、暗物质似乎证实了一些神话中的细节,重现了神学中的一些图景。但是这些科学理论不是神学解决的,其背后蕴藏着一种对人类认识极限的深刻认识和无奈。我们人类虽然聪明,但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极其有限,对未知世界知之甚少,如对中微子、暗物质等如此之类的微观世界,对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命运也说不出之所以然,就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说不清楚,因此,只好把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归结为命运。其实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似乎与宗教有些关系。1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350年前,人们才认识到光是一种粒子。500年前,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到近代,计算机、手机才只是几十年,几年前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人们也没有聪明到哪里去。由于观察手段不够,可能很长的时间里,人类的认知还是极其有限的。我们注意到,人们的许多疑问在圣经里都能找到答案,可能这些答案缺乏一些科学依据,但提供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一些物质存在的场景,一些感人的故事。至今科学还无法测试这些情景。在科学的尽头,可能会把未知留给神学,会换一个角度,靠心里的作用,信仰的力量和爱的情感,来融化这些问题。也可能也会借助更多超乎想象的力量,在黑暗中,用科学的钻研精神,用已知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最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想要解放,不要被禁锢,不要认为现有的科学就是真理。其实,在浩瀚的宇宙时空和时间里,能够否定自己的才叫科学,否则就是迷信!科学之所以能够发展,靠的就是自我否定和世代传承,只有否定才能吐故纳新!

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也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就是我们的未知,不知您怎么看?

今天,是圣诞平安夜,当人们走进教堂,伴随钟声响起,听到震撼心灵的《钟声颂歌》,人们仿佛走进了天堂,一种神圣、庄重、平和、超脱的感觉由然而生,不菅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在默默地感恩上帝,“God bless you”、“God bless World”!都在心中默念着……这就是信仰的伟大的力量!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