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上海河底“泥巴盲盒”开出惊喜!“披迷彩服”的神秘藻类揭开面纱

【本报综合讯】上海在2023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近期,上海崇明区多个地方传出喜讯,调查发现的类奇异布纹藻为中国新记录种,直脉矮突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为上海新记录种,此前它们在上海地区甚至中国都未曾有记录。

类奇异布纹藻。(图片来源:成都“红星新闻”客户端)

综合上海上观新闻报道,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包括微生物、藻类、水生维管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依存和协调,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调查人员采集了当地河流底泥,回实验室“开盲盒”后有惊喜——里面有两种此前上海没有记录过的底栖动物:直脉矮突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

在南横引河沈港路桥附近,还有更多惊喜。调查团队利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到了类奇异布纹藻,这种藻类此前在中国未曾有记录。

这是一种附着或底栖性硅藻,其结构非常独特,藻体略呈“S”形,壳面中部宽,两端变窄,末端膨大略呈刀状,表面横纵纹交错成网格状,长度可达218微米,主要栖息于河口微咸水生境,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

“发现难度很大,一小滴水,体积再小,也是一片居住着许多生物的‘丛林’,而且我们事先很难预判里面有哪些‘居民’。”工作人员表示,迷你尺寸的类奇异布纹藻还“披着迷彩服”——很多物质覆盖在它上面,难以呈现出清晰的特征,科研人员在鉴定过程中必须用强酸处理,剔除干扰项,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千甚至上万倍,才能看清它的样貌,从而准确鉴定,这是一项枯燥却很有意义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一种甲壳动物——凹背新尖额蟹(neorhynchoplax introversa)。这种蟹类栖息于河口及具有盐度变化的通海河流中;栖息于水草间或腐殖质丰富的底泥、石块下,为不常见物种,曾在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等地有记录。本次在崇明岛北横引河四滧港东桥处,调查团队发现了这一物种,为崇明岛水生生物多样性再添新记录。(完)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