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缅甸地震的发生
作者:陶臻
地震是人人知晓的地质灾害。谈起大的地震,都不禁“谈虎色变”,地震对人类的破坏性实在是太大了!
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了7.9地震,总的破裂长度约300公里,持续时间约90秒。下面从地质科学的角度来谈谈此次缅甸大地震。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处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冲撞的一个区域内的欧亚地震带上,缅甸地震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特别容易发生地震。
板块构造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在亚洲,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不断碰撞,为地震源不断的提供动力。缅甸恰好处在板块构造的东端。因此,缅甸地区能量积累速率非常快。据当今GPS测量显示:由于一个板块向相邻的板块俯冲,该地区每年的地壳缩短量能达到几个厘米(2-5厘米),即几十年到一百年就能积累数米的滑动亏损,孕育一个7级左右的大地震。事实上,也是如此。二十世纪以来,已发生9次7级以上大地震,这包括:(1)1906年7.0级大地震;(2)1912年7.5级大地震;(3)1929年7.0级大地震;(4)1930年7.2级大地震;(5)1930年7.3级大地震;(6)1931年7.6级大地震;(7)1946年7.7级大地震;(8)1956年7.1级大地震;(9)2025年7.9级大地震
这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被称为“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专家们将其描述为一条从北向南延伸近1200公里的长直线,并且穿过了曼德勒和仰光等城市,从而使数百万人处于危险之中。地震的破坏方式与断层破裂的规模密切相关,地震规模越大,破裂断层的范围也越大。
伦敦理工学院的地质构造专家认为,这两大板块之间的边界与加利福尼亚州著名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特点有可比性。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约1300公里长,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交界处的错动性板块,这个断层在1994年引发了致命的北岭地震。看来,正如伦敦理工学院贝尔博士指出,“直线性质意味着地震可以在大面积区域爆发,而且断层滑动的面积越大,地震就会越剧烈。”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称,缅甸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横向摩擦——“走滑断层”。
此次地震发生不仅与大的板块间冲撞有关,而且与缅甸境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伊洛瓦底江断裂带有关,真的是雪上加霜。该断裂带纵贯缅甸南北,而此次地震的震中恰好位于伊洛瓦底江的平原地区,周边分布着众多大城市,如曼德勒、密铁拉以及缅甸首都内比都等,其破裂长度非常长。从以往类似地震案例来看,7.9级左右的地震,其断层破裂长度可能达200公里以上,甚至更长。
这次缅甸地震经初步计算,其地震破裂带大概有400公里,联系到汶川地震,其地震破裂带是300多公里。所以此次缅甸地震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般来说7.9级地震和8级相当,8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500万吨TNT当量,当初美国投放日本的原子弹大约1-3万吨当量,这次缅甸地震可以说相当于上千个美国投到日本的原子弹的威力。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新的地震(非余震),是有可能发生在破裂方向相反的地方,地震学中有这么一个事实,地震过后,可能会触动本来没有准备要发生地震的地方,这叫作关联性地震。以汶川地震举例,当时汶川地震是往东北方向破裂,5年之后发生的芦山7级地震,破裂方向是往西南方向破裂,可以理解为是汶川地震触动的局限性地震。
看来,此次地震未能预报。当今,科技爆发式的大发展,但是属于地质学范畴的地震学却进展不大。今天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如果各种学派都能有“地震能预报”的共识,把高科技引进地震预报,预报地震也是可能的!当然,要达到“天气预报“的水平可能很难,但作出一个时间区间的预报也是可能的。地质科学家们任重而道远,坚持不懈地努力吧,相信会有预报地震的那一天!
(信息来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