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中国微短剧横扫东南亚 北美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本报综合讯】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少女凭借坚强的意志,反击家庭压迫并踏上奋斗之路,最终收获幸福。一部名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短剧,成功俘虏众多东南亚观众。该剧制作方九州文化表示,这部译制剧包含“励志”“逆袭”等跨越文化壁垒的元素,在东南亚市场已有超过3000万播放量。

浙江横店,微短剧剧组在拍摄古装主题短剧。(图片来源:中新网资料图)

短剧出海东南亚 受观众欢迎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19日报道,近一两年,越来越多公司译制国产短剧并搬运到东南亚。中式“霸总”出海成绩如何?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2024中国短剧出海商业生态观察报告》显示,2024年,从收入来看,北美仍然是中国短剧主要市场,其次为日韩、东南亚等区域;但从新增下载量来看,东南亚已超过北美。

中国短剧APP下载量急剧飙升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剧迷为此埋单。虽然很多东南亚剧迷不懂中文,但靠着英文字幕也能对充满“爽点”的剧情心领神会。不少观众还被剧中独特的中国元素所吸引,包括风景、服装和中国演员精湛的演技等。

当前,活跃于东南亚市场的中国微短剧平台包括九州文化的ShortMax、新阅时代的GoodShort、点众科技的DramaBox等。面对国内短剧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这些短剧平台已进入中国泛娱乐内容国际化的赛道,深入探索这片“蓝海”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很多短剧平台都会选择东南亚作为“出海”试验田。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首先在文化情景中,东南亚的华人群体数量大,他们与中国在家庭伦理、婚恋观念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其次是东南亚年轻群体多,人口红利大,年轻群体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为短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泰国观众Bobo表示,她特别喜欢看荧幕上的中国演员,他们的表现力特别强,短剧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拍摄场景也很有吸引力。印尼观众法兹亚则表示,自己因为看剧而对唐朝产生了兴趣,“戏里的汉服很好看,还学到了几句中文词汇。”

业内人士也举例称,一些讲述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女性翻身的“大女主”题材,尤其能够引起东南亚女性的共鸣,反映出这两个群体有相近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而这类逆袭题材在东南亚吃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

如何平衡“中式爽感”与“美式节奏”?

此外,美国彭博社近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美国创立制作基地,希望复制中国微短剧的制作模式。根据短剧专研机构数据,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已成为海外短剧应用收入的核心市场。多位受访的海外制片人也表示,北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微短剧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北京环球网报道,在纽约工作的制片人Timmy去年3月从广告片制作转向微短剧拍摄,他表示,在接触竖屏微短剧一年的时间里,他见证了行业内人士从“尝试去做”的摸索阶段到去年年底的“多平台大战”阶段,再到现如今的“洗牌”阶段,北美微短剧市场愈发热闹。

“微短剧在北美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从硅谷的科技精英到纽约的金融从业者,越来越多的观众被这种每集仅2分钟上下、充满戏剧张力的内容形式所吸引。然而,在这场由“中式爽感”驱动的内容革命背后,既有巨大的市场机遇,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挑战。

在王鹏看来,中国微短剧出海北美市场面临不少挑战,文化差异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不同地区的观众对内容的偏好和接受度存在差异,如何平衡“中式爽感”与“美式节奏”,成为了制作团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政策限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北美市场对内容审查、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较为严格,这对中国微短剧的制作和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北美市场已经有多家成熟的流媒体平台,如奈飞、hulu等,中国微短剧需要在这片红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完)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