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峡想:“古风小生”风靡全球,这场跨文化狂欢为何让人上头?

“今天当一下古风小生”的造句风潮最近席卷各大社交媒体,从微博、微信到Tik Tok,全球很多网民都加入了这场跨越文化和国界的趣味狂欢。英国小伙开始表演“江湖悠悠”,美国小哥的中世纪骑士COS(角色扮演)被评价为欧洲版“古风小生”,而中国网民早已在“中译中”的“伪古文”中无法自拔。

陕西西安,大雁塔东西两侧步行街的树枝上“结满”了诗词,游客们漫步其中欣赏拍照。(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这位风靡全球的“古风小生”最初来自一位情感博主收到的相亲投稿——由于相亲者自诩“小生”,摆出一副颇为造作的古风姿态,因此被网民戏称为“古风小生”。这一带有戏谑意味的称呼迅速在网上流传。在这股“古风”热潮中,一众网民仿佛集体梦回古代,开始仿写古风梗。更有高手归纳出“仿古”写作秘籍,诸如“我不会”就是“小女子无能”,“对不起”则是“阁下勿罪”,把“我去”的感叹词改为文雅之语“吾往矣”。一时间,网上的古风金句频出,蔚为壮观;而如“姑娘勿罪”“公子莫嗔”等妙趣横生的说法,也让古风文化得以在现代重生。

“古风小生”梗的流行,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与娱乐化表达,是现代人寻求情感宣泄和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快哉快哉,我应在江湖悠悠”,这句融合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语境的语句,正是古风文化魅力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仅是对古风文化的简单模仿,更是一种对古代侠义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对古典美的追求,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不过,这场古风热潮也出现了一些杂音。一些网民在模仿古风句式时,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句式的繁复,导致句子冗长、不知所云。比如一些古风歌曲里的“春去白了华发”重复了华发的白发之意,而“东篱把酒效陶渊”又擅自把陶渊明简称为陶渊。这种辞藻堆砌、缺乏逻辑句法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句子的表达,也让人对古风文化产生了误解。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仿学古风语录、沉浸古风文化本无可厚非,但若仅仅为了复古而复古,缺失了真挚的情感,则显得空洞无味。古风之美,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共鸣。倘若追求古风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内容的真实和情感的表达,那么古风便只剩一阵空穴来“风”,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

“古风小生”的走红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有力证明。在这场热潮中,我们应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既要欣赏古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要警惕其中的乱象和问题。只有这样,古风才能不乱吹,而是成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风,吹拂着世界的多个角落。(司徒时)

分享到:

「亚省时报」电子版